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农民如何增收致富?
近年来,中国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巩固这些成果、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农业农村部于2024年10月21日发布了一系列意见,旨在增强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提升其发展能力,实现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 打造内生动力,树立勤劳致富的导向
农业农村部强调,要通过一系列正向激励机制,鼓励脱贫群众积极参与各类帮扶项目。这些政策不仅要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还要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倡导多做多得,减少对无条件的物质资助,让“勤劳致富”的信念扎根于每一个脱贫家庭。例如,通过生产补助、劳务补贴等形式,把真正为生活努力的群体积极引领到富裕的道路上。
此外,借助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推广那些自立自强并成功致富的脱贫案例,充分调动广大脱贫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农民多元化收入
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关键在于开辟多样化的增收渠道。农业农村部建议,通过产业奖补等手段,支持有条件的脱贫家庭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庭院经济等经营项目。同时,逐步落实小额信贷,为那些有产业发展潜力但缺乏资金的脱贫户提供帮助。
促进外出务工及就近就业机会
外出务工依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农业农村部提倡深化劳务协作,提升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同时,推动脱贫地区建立“零工市场”,鼓励企业和就业车间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都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提升家庭收入。
3. 加强风险防范,确保不返贫
针对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农业农村部着重强调了监测与帮扶机制的完善。通过建立覆盖农村人口的监测系统,及时识别出风险家庭,并进行相应的干预和帮助,以确保脱贫成果的稳定。
在产业风险管理方面,例如,农业保险政策的推进和精准投保理赔机制的实施,都会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而降低因灾害或市场波动带来的财务风险。
4.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升整体实力
脱贫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的强大至关重要。农业农村部提出,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产业集群。这不仅能提升地方财力,还可以激发更多的就业和投资,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通过与发达地区的对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融合,都是实现“脱贫不返贫”的有效途径。
5.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提供了新的活力。农业农村部鼓励通过资源开发和集体经营,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加强集体资产的管理和利用。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的实力,让更多农民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6. 尽力建设基础设施,推动现代化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农村部呼吁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交通、供水、用电和通信等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7. 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提升综合素养
通过“雨露计划”等就业促进行动,不仅要提供技术培训,也要增强脱贫群众的精神面貌,引导他们树立继续奋斗、积极进取的价值观。持续开展与党组织结合的宣传教育,激励人们以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8. 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落实
最后,提升政策实施的效果,离不开各级组织的协同合作。农业农村部要求各级政府要压紧责任,确保每一项政策落实到位。通过完善监督机制,减少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发挥好各方的作用。
在新时期,通过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的方式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是实现全乡振兴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全社会都应关注和支持这一过程,让富裕的希望在每一个脱贫地区生根发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