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滓洞监狱大营救为何流产?
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
关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最多时达三百余人,此地还曾居住过"小萝卜头"和他们一家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
11月27日下午4时,解放军已经解放了四川大部分地区,国民党开始屠杀被关押的人员。此时白公馆尚有19名、渣滓洞约有200余名被关押的革命者。渣滓洞的刽子手向白公馆的刽子手求援,于是,丧心病狂的刽子手集中到渣滓洞,以"马上转移,要办移交"为名,将男女牢中的全部人员分别锁在男牢楼下的八间牢房里,突然用机枪、卡宾枪扫射。屠杀后,又纵火焚烧了牢房。
刽子手在渣滓洞屠杀时,烈士们用自己的身躯堵住牢门挡住敌人的扫射。在刽子手纵火焚烧渣滓洞时,30名受伤或未中弹的难友,从血泊中挣扎逃出,冲到围墙缺口突围时,被刽子手发现,又有十几人被枪杀,最后有15人(包含两位小孩)脱险。
刘康当时是沙磁区地下党工作组组长。1949年11月21日,刘康收到被押渣滓洞难友通过“争取”过来的看守带出的一封求救信,信中透露了江姐等被害的情况。刘康立即将此信复写三份,一份转交给川东地下党负责人,要求尽快派人商量营救方案。11月27日下午,刘康、杨子明等开会研究各方面情况,还有一些事情未落实好,营救方案不能马上实施。但是,敌人就在当晚开始了大屠杀。
半个世纪来,说法众多,有媒体报道说是“万事俱备,只欠带路人”。这种说法不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当时国民党的特务密布,要在短短六天内组织一支成熟的武装力量,太紧了。同时,枪支等武器不能提前集中,必须人枪分离,接着小范围集中,最后才是劫狱前大集中,这都需要足够的时间。这是营救流产的主要原因。国民党二十四兵工厂厂长熟悉地形,是带路人首选。刘康11月25日亲自去找厂长,路上碰上了,但当时不方便说话,只好决定27日晚再去造访,但“11·27”大屠杀很快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