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光聖經地理 Holy Light Bible Geography
三個地點
l 橄欖山上的升天堂(Church of Ascension):
這個升天堂看起來並不像是一個基督教的紀念堂。事實上,這建築物的頂上,有一個半球形的穹頂,這是回教清真寺的典型屋頂,並且今天進入這紀念堂的鑰匙也是由回教當局所擁有保管,要交入場費方能進入。
最為人熟悉的橄欖山升天堂(C.Y.Tang, 2012年攝)
這紀念堂的歷史久遠:第四世紀時,由一位富有的朝聖客叫作Poemania出錢所建的。當時所建的是沒有屋頂的,所以人可以從裡面往上直接看到天空。猜想建築時認為如果有屋頂的話,耶穌升天的時候,會被屋頂所阻。這建築物原來是以兩圈的圓柱圍繞著這裡最高點的一塊以銅鍊圍著的天然露頭(outcrop,指露出地表的岩塊)。據說當時建造的目的,是使人可以在這裡默想天地之間的事物、以及耶穌是兩者之主。據當時的傳說,耶穌是站在這塊石頭往上升,因此在這石頭上留下了祂的腳印。這個紀念堂一直存留到第十世紀才被毀壞。
升天堂內一景 (盧瑞興攝) 傳說耶穌升天時遺留的腳印(C.Y. Tang ,2012年攝)
十字軍時代(十二世紀),在原址重建新堂,並按原先拜占庭時代所建的樣式,仍以那塊露頭為中心,而成為同心圓的形式。只是圍牆是接著圓柱而建,略成八角形。外圍的牆相當厚,並且在牆上設有槍砲垛口以及一個瞭望塔。所以這建築物的四周範圍,又是一個碉堡,控制著耶路撒冷往耶利哥的道路。
然而這紀念堂,隨著十字軍時代的沒落,在1187年落在撒拉丁(Saladin)回教徒的手裡。自此以後,這毀損的紀念堂不但並未重建為基督教的紀念堂,而且被改造成為一個Mosque;圍牆重新連接圓柱而建,故仍為八角形在頂上加蓋一個半球形的穹形屋頂,並在內裡牆上,又增設一個Mihrab (回教徒向麥加方向禱告的指標),成為一個典型的回教建築物,存留到今天。但那塊「升天石」卻從中央位置被移到南邊,並與Mihrab錯開。這個升天堂,雖然在回教徒的控制之下,但每年8月15日卻開放給基督教的各教派,讓他們在這裡慶祝「聖母升天節」(Celebration in honor of the Assumption)。[註:Mihrab是在清真寺內,面向 qibla (即面向麥加 Kaaba的方向) 的禱告小龕。]
l 俄羅斯東正教的升天堂(Russian Church of the Ascension):
在橄欖山上,另一個醒目的地標,是「俄羅斯東正教的升天堂」。這堂是由俄羅斯Pravoslav教派的一個修士,名叫Antonin Kapustin於1870至1887年間所建(他死後也埋葬於此)。今天,這紀念堂是屬於反對Pravoslav的保皇派(白俄)所擁有。
這紀念堂有一幢高塔鐘樓,俄羅斯東正教徒相信,耶穌就是在這塔樓裡的那塊圓形的石頭上被接升天的。鐘樓高六層,爬上214級樓梯後,可以上到懸掛大鐘的頂樓。從那裡,可東望死海,西望地中海。樓上的大鐘是1885年在俄羅斯鑄造成的,後經海路運到雅法港(Port of Jaffa,即約拿時代的約帕港)。登岸後,由一群俄羅斯婦女步行扛抬(以表示她們的虔誠)而運到橄欖山上。
從錫安山遠望位於橄欖山上的「俄羅斯東正教的升天堂」(C.Y.Tang, 2012年攝)
整個升天堂的範圍,在1907年成為一個俄羅斯女修道院(Russian Nunnery)。雖然目前沒有多少女修士住在裡面,她們卻是以繪畫Icon (東正教的聖像畫),以及每天下午晚禱 (Vespers)時那美妙的歌聲而聞名。
l 奧古斯塔維多利亞的升天堂(Augusta Victoria):
這座升天堂位於橄欖山上與司各帕山(Mt. Scopus)相鄰之處。這個帶著有點中古時代風味,集醫院、招待所及紀念堂於一處的地方,是橄欖山上另一個重要的地標,但卻少為一般遊客所涉獵的。
整個設備以巨大的石頭牆圍起來,其中包括一個原為貧困瘧疾患者而設的醫院,一幢為德國朝聖客而設的住宿設備(其中有幾間為貴賓所特設的招待所),一個德國路德會的「升天堂」(Church of the Ascension),以及其附設的高塔。這部份的橄欖山,比舊城的聖殿山(Temple Mount)高出80公尺,而這塔的高度是45公尺。因此爬了200級樓梯到塔頂時,就可以視野無阻的、四面八方流覽耶城及附近地方的風光。
升天堂,顧名思意,就是記念耶穌升天的紀念堂;而這個塔,大概也可以稱為「升天塔」吧!塔的頂層,有著四個巨大的鐵鐘,是19世紀末德國皇帝威廉二世(Wilhelm II)跟他的妻子維多利亞(Victoria)所贈送的。請注意其中的兩個鐘上,還刻著這對皇家夫婦的名字。
從耶路撒冷舊城獅子門遠看橄欖山上的路德會升天堂的鐘樓(C.Y. Tang, 2012年攝)
事實上,整個設備都是這位德皇花錢所建造的。他在1898年到耶路撒冷朝聖時,一心想德國應該在聖地留下一點史蹟,於是出錢、買地,興建起這個記念主升天的勝蹟。全部設備於1910年完成,並以皇后的名字來命名。
紀念堂的天花板以及牆壁上,用輝煌的馬賽克畫及其他的繪畫為裝飾。在天花板的正中央,畫了耶穌跟12位門徒的像。在紀念堂內管風琴的正上方,畫了十字軍時代德國諸皇的像;在其旁,這對皇帝夫婦在畫中穿著中古時代的服飾。管風琴是在法蘭克福(Frankfurt)所特製的,用來彈奏德國名曲,包括孟德爾頌(Mendelssohn)及布拉姆斯(Brahms)的作品。
鐘樓上的四個鐵鐘,也是這位德皇和他的妻子所贈送的。鐘在德國製造完以後,以海路運到雅法(Port of Jaffa),然後以相當的困難度,沿著當年交通情況的「公路」,蜿蜒地運到耶路撒冷的橄欖山,並裝架在塔的最上層。這些鐘每禮拜響六次,從來不間斷,有時候還跟威廉二世所建、其他兩個紀念堂的管鐘(Chimes) 相應對和鳴。其他兩個紀念堂分別是馬利亞長眠堂(在錫安山的Dormition Abbey)及救贖主堂(即,位於聖墓堂附近的Church of the Redeemer)。
本文作者:呂榮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