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的历史
万圣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之一,因为它触及了人类生存状态中的一个基本要素: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关系。这一节日源于标记夏冬交替的古老仪式,因此与“转变”相关联,而“转变”至今仍是该节日的核心主题。
有史可查的每一种文明都创造出了某种形式的仪式,以关注人死后会发生什么、他们去了哪里,以及生者应如何最好地缅怀逝者,或如何应对那些似乎不愿或无法离去的亡灵。如今,世界各国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庆祝万圣节,从墨西哥的亡灵节到中国的清明节。在美国和加拿大等万圣节传统最为盛行的国家,现代万圣节庆祝活动也承袭了这一古老传统,尽管这一节日的某些方面是相对较新的发展,且可追溯至凯尔特人的萨温节。
杰克南瓜灯
macwagen (CC BY-NC-ND)
多年来,基督教团体一直试图妖魔化和贬低万圣节庆祝活动,部分做法是反复传播错误说法,即萨温(被误传为Sam Hain)是凯尔特人的死神,而万圣节是其节日庆典。这一错误源自18世纪英国工程师查尔斯·瓦兰西(Charles Vallancey),他对萨温节相关文化及语言的理解十分有限,却仍就此写下相关文字,且此后该错误说法一直被不加批判地重复传播。然而,实际上正是教会本身在9世纪通过将萨温节基督教化,在西方保留了这一传统,使北欧异教宗教传统转变为全球性的世俗节日,而该节日也成为一年中除圣诞节外最受欢迎且商业价值最高的节日。
萨温节(Samhain)
西方万圣节传统可追溯至数千年前凯尔特人的新年节日——萨温节(发音为“Soo-when”“So-ween”或“Saw-wen”)。该节日名称意为“夏末”,标志着收获季节的结束和冬季的来临。凯尔特人认为,此时生者与死者世界之间的屏障最为薄弱,因此死者能够归来,重走生前走过的路。此外,过去一年中去世且因种种原因尚未“离去”的人,也可在此期间“离开”,并在与生者告别时产生互动。
萨温节庆祝活动似乎包括储备过冬物资、宰杀牲畜,并将骨头投入“骨火”(即后来所说的篝火)中焚烧。
由于教会(如同对待许多异教节日一样)将萨温节基督教化,人们对古代萨温节仪式的了解少之又少,现有信息均来自记录本民族前基督教历史的爱尔兰僧侣,以及贬低异教仪式的其他基督教抄写员。不过,萨温节庆祝活动似乎包括储备过冬物资、宰杀牲畜,并将骨头投入“骨火”(即后来所说的篝火)中焚烧。在此期间,社区会聚在一起宴饮狂欢,但人们也会意识到这是一年中“屏障薄弱之时”,可能会有异世界的访客出现在派对上。
人们期待逝去的亲人归来——并且对他们表示欢迎——为逝者摆上他们生前喜爱的食物,这一做法可能最早可追溯至2000年前(不过这一点尚不明确),但许多其他类型的灵体——其中一些从未有过人类形态——也可能现身。与人们渴望再次见到的亡灵一样,精灵、小仙子、“小矮人”、小妖精以及黑暗能量同样有可能造访。
此外,自己曾亏欠过的人的灵魂也极有可能现身。为了蒙骗这些灵体,人们会用篝火的灰烬涂黑脸庞(这一做法后来被称为“乔装”),后来逐渐演变成佩戴面具。活人能够认出自己亲人的灵魂,进而表露身份,否则便可免受黑暗势力不怀好意的侵扰。
万圣节前夜
这些仪式何时被纳入萨温节的庆祝活动中已无从考证,但到5世纪基督教传入爱尔兰时,某种形式的仪式可能已存在。米斯郡的特拉赫塔山(又称“守卫者之丘”)是10月31日左右点燃篝火的地点,篝火燃起便标志着萨温节庆典的开始,而对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塔拉山则会燃起更为醒目的火焰与之呼应。都柏林大学学院的考古学家对挖掘出的土方工程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其可追溯至公元200年,但他们指出,这些只是该遗址最新的一批工程,而该地最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用于举行仪式性篝火活动。
这座山得名于女德鲁伊伊特拉赫塔(Tlachtga),她是法力高强的德鲁伊蒙格·鲁思(Mug Ruith)的女儿,蒙格·鲁思曾周游世界学习法术。特拉赫塔被《圣经·使徒行传》8:9-24中记载的、因与圣彼得对峙而臭名昭著的西门·马古斯(Simon Magus)的三个儿子强奸,随后她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山上产下三胞胎后死去。显然,她的故事中出现了《圣经》里的反派人物,这表明该传说产生于基督教时代,并且就特拉赫塔与圣彼得有共同敌人这一点上,将二者联系在了一起。学者们认为,和许多凯尔特传说一样,特拉赫塔的故事在圣帕特里克来到爱尔兰后被基督教化了,她被西门·马古斯的儿子们强奸这一情节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添加的。
塔拉山命运之石
Germán Póo-Caamaño (CC BY)
异教符号、神庙、节日、传说及宗教圣像的基督教化是既定事实,萨温节及其他诸多节日均经历了这一过程。7世纪时,教皇博尼法斯四世将5月13日定为万圣节(诸圣日),以纪念那些没有专属纪念日的圣人。当时,他将罗马宏伟的异教神庙万神殿奉献给圣母玛利亚和基督教殉道者。但到了8世纪,教皇格里高利三世将节日日期改至11月1日。此举背后的动机仍存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这是有意为之,旨在通过将萨温节转变为万圣节前夜来实现其基督教化,这极有可能是事实,因为此举遵循了基督教“救赎”一切异教事物的既定模式,意在缓和特定人群的皈依过程。
在基督教化之前,5月13日曾是罗马莱穆里亚节(5月9日、11日、13日举行)的最后一天,该节日旨在安抚愤怒或不安的亡灵。莱穆里亚节由年初举行的两个仪式发展而来,即纪念祖先亡灵的父祖节(2月13日至21日)和纪念逝去亲人的亡灵节(2月21日)。亡灵节当天,生者有义务悼念并探访逝者坟墓,留下谷物、盐、浸过酒的面包和花环等礼物,并撒上紫罗兰花瓣。
其他影响因素
正如父祖节、亡灵节、莱穆里亚节及诸多其他节日一样,萨温节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历程。此前,萨温节与所有逝者、大地以及岁末更迭紧密相连;这种转变通过庆祝活动和集体仪式得以彰显。节日基督教化后,万圣节前夜便成了守夜、祈祷和斋戒之夜,为次日纪念圣人的更为平和的庆祝活动做准备。
然而,旧俗并未就此消亡:篝火依旧燃起,只是如今是为了纪念基督教英雄;季节更替依旧被铭记,只是如今是为了荣耀基督。伴随这一节日新形式的诸多仪式已无从考证,但到了16世纪,“索灵”习俗已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镇中的穷人会挨家挨户敲门,索要“灵魂饼”(又称“追思饼”),作为为他们祈祷的回报。
这一习俗据信源于人们对炼狱的信仰——人们认为,灵魂若想脱离炼狱的折磨,需借助祈祷,而最常见的方式是向教会缴纳钱财。宗教改革后,“索灵”习俗在英国延续下来,只是新教徒中的年轻人和穷人会为屋主及其亲人祈祷,而非为炼狱中的灵魂祈祷,而天主教徒则延续了旧有传统。
盖伊·福克斯之夜篝火
gardooney (CC BY-NC-ND)
17世纪时,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之夜(又称“焰火之夜”)为万圣节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元素。1605年11月5日,一群持不同政见的天主教徒试图刺杀英国新教国王詹姆斯一世,这一未遂阴谋被称为“火药阴谋”。阴谋失败后,其中一名成员盖伊·福克斯在下议院地下室被捕,当时他身边携带了爆炸物。尽管这是一起多人合谋的事件,但盖伊·福克斯的名字却与此阴谋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广为人知。
英国新教徒将盖伊·福克斯之夜视为战胜“罗马天主教教皇制”的胜利日。尽管官方宣称政府举办相关庆祝活动是为了感谢上帝保佑国王免遭劫难,但11月5日却成了发表反天主教布道、破坏天主教徒住宅和商铺的日子。在盖伊·福克斯之夜,人们会点燃篝火,焚烧不受欢迎的人物(最常见的是教皇)的肖像模型,同时人们开怀畅饮、大摆宴席、燃放烟花。孩子们和穷人会戴上面具,挨家挨户地推着盖伊·福克斯的肖像模型(通常放在手推车里)乞讨钱财或糖果,并威胁若被拒绝就进行破坏。
传入北美
当英国人来到北美时,他们将这些传统也一并带了过来。新英格兰的清教徒拒绝庆祝任何可能与异教信仰有关的节日,包括圣诞节和复活节,但他们却保留了在11月5日庆祝盖伊·福克斯之夜的习俗,以此彰显他们自认为在道德上优于天主教徒。盖伊·福克斯之夜的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1775 - 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时期。
不到一个世纪后,在1845 - 1849年爱尔兰大饥荒期间,大批爱尔兰人背井离乡,萨温节的仪式也随之传到了美国。爱尔兰人大多信奉天主教,他们继续庆祝万圣节前夜、万圣节和万灵节,也保留了“索灵”的习俗,不过此时这些节日已经融入了民间传统,比如南瓜灯。
进一步发展
南瓜灯与爱尔兰民间故事“吝啬鬼杰克”有关。杰克是个聪明但嗜酒成性、爱耍诡计的人,他骗得魔鬼保证不让他下地狱,但因为他生前罪孽深重,又进不了天堂。死后,他只好提着一个用萝卜做成的小灯笼四处游荡,灯笼里放着从地狱带来的炽热炭火,为他照亮前路。学者们认为,这个传说源自人们在夜间看到的鬼火,即沼泽和湿地中会发光的沼气。在万圣节前夜,爱尔兰人会挖空萝卜,在上面雕刻出脸的样子,然后在里面放上一根蜡烛。这样,当他们在生死界限最为模糊的夜晚外出“索灵”时,就能免受像吝啬鬼杰克这样的幽灵的侵扰。
萝卜灯
Culture Vannin (Public Domain)
至此,万圣节的基本形式已初步确立:人们会提着南瓜灯,挨家挨户索要灵魂饼之类的甜食。爱尔兰人移民美国后不久,便用南瓜取代了萝卜来制作灯笼,因为南瓜更容易雕刻。盖伊·福克斯之夜在美国不再庆祝,但其破坏行为却与10月天主教节日关联在了一起,尤其是恶意破坏行为,此时已不分对象:10月31日前后,任何人的住宅或商铺都可能遭到破坏。
1912年万圣节次日清晨,堪萨斯州希亚瓦萨村的一位名叫伊丽莎白·克雷布斯(Elizabeth Krebs)的女士,对每年都有戴面具的淘气孩子来破坏自己的花园乃至整个城镇的行为感到厌烦。起初,她自掏腰包,于1913年为年轻人举办了一场派对,希望借此消耗他们的精力,让他们无暇搞破坏。
然而,她低估了孩子们的“决心”,社区还是遭到了破坏,和往年一样。1914年,她动员了整个城镇的力量,请来乐队,举办化妆比赛,还组织了游行——这次她的计划成功了。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度过了一个欢乐而非破坏性的万圣节。她的成功经验传出了堪萨斯州,其他城镇也纷纷效仿,举办起了万圣节派对,派对上包括化妆比赛、游行、音乐、美食、舞蹈和甜食,还配以幽灵和小妖精等恐怖装饰。
如今我们熟悉的万圣节传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并逐渐在其他国家流行起来,遵循着相同的基本模式。
尽管克雷布斯夫人有时被誉为“现代万圣节之母”,但这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在她举办首次活动时,挨家挨户索要糖果的传统已经流传了几个世纪。不过,克雷布斯夫人的最初构想确实对美国人庆祝万圣节的方式产生了影响,堪萨斯州希亚瓦萨的“万圣节狂欢”至今仍每年举行,并激发了许多类似节日的诞生。
然而,以派对转移破坏注意力的做法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所谓的“恶作剧之夜”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加拿大都成了一个严重问题。确切地说,10月31日晚上破坏他人财物的行为是如何演变成挨家挨户索要糖果,以换取不搞破坏的承诺的,尚不清楚。但1927年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布莱基的一篇报纸文章就报道了孩子们这样做的故事,这也是“不给糖就捣蛋”这一短语首次在印刷品中出现。孩子们得到了糖果,房主也得以安宁。
这一传统在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持续流行,后因二战期间的糖配给制度导致糖果供应大幅减少而中断,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才重新兴起。如今我们熟悉的万圣节传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并逐渐在其他国家流行起来,遵循着相同的基本模式。如今,万圣节通常不与任何特定宗教或传统相关联,而被普遍视为一个世俗的社区节日,主要面向年轻人,对提供糖果和装饰品的商家以及推出超自然主题电影、电视特辑和书籍的娱乐产业来说,也是一个促进繁荣的契机。
核心主题
然而,对于当今许多新异教徒和威卡教徒而言,他们仍会尽可能地按照古代的方式庆祝这个节日。萨温节(万圣节前身)的核心主题是“转变”。在这一时期,白昼渐短、黑夜渐长;逝者的灵魂会跨越界限,来到生者的世界,或是前往另一个世界;人们会伪装成其他存在;灵体也可能幻化成人形;动物被宰杀后变成食物,谷物、水果和蔬菜也被加工处理,以便在冬季储存;木材和骨头在篝火中化为烟雾,完成另一种形式的转变。
古德斯特拉普铜锅上所绘的女性神祇
Xuan Che (CC BY)
转变,依旧是万圣节庆祝活动的核心。面具和服装能让佩戴者从日常生活状态转变为另一个人格。在那一夜,人们可以化身达斯·维达、僵尸或是南瓜大王。那些最为人熟知且备受欢迎的服装,同样与“转变”息息相关:狼人是会变成动物的人类;吸血鬼能化作烟雾或蝙蝠;幽灵也曾是活生生的人。
在前基督教时代的爱尔兰,与萨温节关联最为紧密的女神是摩瑞甘。她是战争与命运之神,曾率领她的子民——达努神族,在与福莫瑞族的战斗中赢得自由。在爱尔兰史诗《凯金特瑞德之战》的故事里,摩瑞甘每一次现身都是极具转变力量的形象。她改变了族人的命运,让他们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而非受制于其他力量的奴隶。
这种转变常常令人恐惧,但也能激发灵感。狼人的形象,或许源于人们对动物袭击的恐惧;吸血鬼的传说,也许是对愤怒的亡灵归来折磨生者的恐惧的回应。然而在这些故事——以及许多其他故事中——人类有能力杀死怪物,因此这些传说能赋予人们在危难时刻认清自身力量的勇气。
万圣节的面具和当今的传统,都体现了同样的主题,触及人类状况以及古老的萨温节庆祝活动中最为基本的层面。如今人们所穿的服装,和几个世纪前人们佩戴的面具一样,既代表着恐惧,也承载着希望。那时人们戴上面具,是为了驱赶不速之客和不愉快的经历,同时期待着与亲人愉快团聚。
许多服装都体现了人类对死亡和未知的普遍恐惧,然而至少在那一夜,人们能掌控这种恐惧——因为自己化作了平日里所惧怕之物,这种转变,让恐惧得以中和。从最本质的层面来看,万圣节是——或可以是——希望战胜恐惧的胜利,这很可能也是数千年前古凯尔特人在萨温节时所寄寓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