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对汉人的压迫到底有多狠?孙中山:令我汉人刻骨难忍
引言在《觉醒年代》中,有许多关于辫子的经典镜头。有上演复辟丑剧的张勋辫子军,也有为保全自身而大肆购买“辫子”的官绅,更有持“辫子论”的辜鸿铭。
但这“辫子”并非生来就长在我们汉族人民的头上、心里,而是自满清统治者对汉族下达的压迫政策开始的。
(《觉醒年代》中发表“辫子论”的辜鸿铭)
一、对汉族的征服:从改变到掠夺从东北一隅到入主中原,满清统治者能登顶皇位很大程度上能称得上一句“时也运也”。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泼天富贵,满清统治者可谓是严防死守。
入关伊始,清人便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我该如何管理数量明显占优势,且心怀不满的汉人呢?
柿子先挑软的捏,我知道你们汉人不服我,没事,咱先从外形入手,起码在外表上你得和我看起来一样,这便有了留发不留头的军令。
(满清易发的百姓)
这对汉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汉族流传千年的道理,再说这句话的后一句更是“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投降于满清已是对前朝的不忠,现在还要以剃发来保全性命,这更是不孝。
可想而知,当时剃发令一下,汉族人民会有多么抵触,甚至全国各地都因此爆发了反抗事件,为此,清廷不得不暂停了剃发令。
(满清发型变化图)
但彻底取消剃发令是不可能的,满清统治者稳坐皇位后,再一次下发了剃头令。汉族人民依然奋力反抗,清人不得不收买一些汉奸文人来逐步消磨汉人顽固的抵抗意识,但即使如此,也依然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事件,比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大屠杀。这种表象式的“民族统一工作”, 最终以清廷强硬的压制手段完成了。
与剃头令同时下发的还有易服令,但相对而言,易服令推行时受到的阻力相对要小很多。但自此,象征着礼仪之邦的汉家衣冠,最终在满清的高压政策下,成了汉人遥远的梦。
外表看起来一样并不代表着,汉人满人就亲如一家了,满洲贵族和八旗子弟大肆掠夺的事情是时常发生的。
首先是掠夺土地,满人以圈地的方式攫取了大量土地。
说到圈地,其实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发生了,当时为了稳固新诞生的统治阶级,也为了犒赏将士,努尔哈赤将辽沈一带的汉人土地分给了八旗士兵。
(清代女子服饰)
满清入关后,面对前朝王公贵族遗留下的皇庄和大片良田,满清统治者也默许了贵族和八旗将士去占领这些无主之地。
敲黑板,此时满人掠夺的地是属于前朝上层阶级的,而不是百姓的。
面对百姓的良田,满人能不眼馋吗?但是满清统治者也知道,为了稳固新生政权,安抚百姓情绪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清廷还特意下达了满汉分居的命令,满人不得打扰当地的农民。
这命令看起来不错,但实际做起来就不是这么回事了。满清贵族和八旗子弟一见大片的良田,就放出自家的马,马能跑多远,地就占多大。而这片土地上原先耕种的农民则被赶走,失去立身之本的农民大多沦为了地主佃户和无业游民。
(八旗游猎图)
这就直接导致了清初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即“耕则无用,工则无师”,并在圈地发生后的几十年间逐步演变为“相从为盗”等社会动荡状况的导火线。可以说,自顺治元年开始到康熙二十四年终止的圈地政策,是由于“壮丁”逃亡、流民斗争致使清统治者极为震动而被迫停止的结果。
虽然如今写来寥寥几笔,但落在当时每一位汉族百姓的头上则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二、“你们汉人先回去,我们一家人再说说话”这是电影《走向共和》中慈禧的一句台词,虽同是朝臣,但出身汉族的臣子始终是“你们”,出身满清贵族的臣子则是“我们一家人”,可见满清对汉族的歧视态度始终未曾褪色。
(电影《走向共和》中的慈禧太后)
具体的歧视政策有:为官者需区分满汉,同一职位上,满人的权力高于汉人;在面临官位空缺时,满族官员可以任原汉人官员担任的职位,反之则不行;同时,高位官员多为满人。实际上,这就是要保证满族在国家机器中占据绝对的优势,把握占优势的话语权。
在待遇上,满族军人可以不从事生产活动,全靠政府财政供应;满族实行与汉族不同的法律,审判机构也有区分,如果遇到满汉纠纷,满人受到的刑罚也远远轻于汉人。
当然,这种民族歧视政策也应该辩证来看待。从稳定政权的角度看,缓和满汉矛盾,始终是清廷政府民族事务的重中之重。
(军队)
满清建国之初盛行的一些民族歧视政策在随着政权的稳固也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例如上文提到的圈地弊政,在康熙年间被彻底革除;再如联姻也是满清统治者巩固“满汉一家”的手段之一。
至于这些看似亲和的政策背后有几分真心,几分政治的考量,就不得而知了。
三、漫长隐痛的开始:文化专制与反抗清廷也知道光把汉人外表改跟满人一样是很肤浅的,要想改汉人的内在,只能从文化上动手。尴尬的是,满清原身就是一个渔猎民族,本身就没啥文化,只能从“清风不识字”上挑刺。
自顺治时期开始,统治者不断发动文字狱和禁书运动,冤死文人无数,铲除了明面上不利于满清统治的文字。
(清代文字狱相关记载)
清代的文字狱,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刑罚之重远超历代,更重要的是,学术不再是表现社会关怀的途径,而成为了文人谋求上位者认同的手段,精神萎靡逐渐自上而下,成为社会普遍的现象。
也正因为文字狱的阴影,有志之士才逐渐用委婉的手段抒发对现实的看法,《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著作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
再如乾隆时期修改的《四库全书》正是伴随着大规模的禁书运动,才终于完成了让乾隆满意的初稿,其中内容自然是以“皇恩浩荡”为基调。
(乾隆画像)
凡是涉及明季、蛮夷等字样的书籍皆在被禁之列。两年内,仅浙省便奏缴禁书24次,共13862部,可见被毁书籍数量之巨。
但残酷的文字狱和禁书运动,始终没有阻止人们著述的热情。如查伊璜将所著《明史》改名为《罪惟录》,意为“获罪惟录书”。一批清代学者所著之书,都在后世一一复出。可见一朝禁令难以遏制天下学术发展潮流。
清廷也知道,以自身贫瘠的文化难以撼动汉族千年文化的大树,因此打一巴掌总得给个甜枣,满清后期开始向汉人示好以缓和政治矛盾。
(乾隆创作的诗文全集,超过《全唐诗》的数量)
但没成想,这一缓和就直接放弃了文化上的同化。实际上,满人本就是强撑着文化上的主导权,虽然处心积虑的同化汉人,但实则把自己给汉化了。
这或许也能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打不过就加入。但融入满清统治者思想的文化还是旧时模样吗?满清三百年对汉族人民和文化带来的摧残,将在未来艰难的岁月里化为绵长的隐痛。也难怪孙先生认为,满人做的这些事情,令我汉人刻骨难忍
参考资料尹金欣.清代文字狱和禁书运动[J].开封大学学报,2011,25(01):48-50.
张兵,张毓洲.清代文字狱研究述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03):55-62.
余梓东.论清代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60-67.
秦佩珩.清代前期圈地问题阐释[J].中州学刊,1982(03):118-120
哔哩哔哩.清朝入关后是如何掠夺土地的?圈地令是怎么发生的?[OL].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