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钓鱼台列屿位置图
图例: 蓝:钓鱼台 黄:黄尾屿 红:赤尾屿)
钓鱼台列屿 (中国东部)
钓鱼台列屿 (中国东海)
钓鱼台列屿 (琉球群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布的钓鱼岛地图
日本博物学家黑岩恒在1900年绘制的钓鱼屿地质图
钓鱼台列屿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北屿、南屿、飞屿八座主要的岛礁组成,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散布在北纬25度40分到26度及东经123度到124度34分之间;位于台湾东北方的东海中,南距基隆102海里,西北距温州192海里,西距福州208海里,东北距冲绳群岛的首府那霸为230海里。距最近的台湾彭佳屿为73海里,距琉球与那国岛为76海里。
钓鱼台列屿最东端的赤尾屿距离最西端的钓鱼台约108公里(58海里),最北端的黄尾屿距离最南端的南小岛约23公里(12海浬)。
主岛为钓鱼岛,面积约4.5平方公里。位于东海大陆架,冲绳海槽(俗称“黑水沟”)西侧,于台湾彭佳屿东140公里(73海里)、日本鸠间岛北方偏西约146公里(78海浬)、与那国岛东北方约150公里(80海浬)、石垣岛北170公里(90海里)、台湾基隆港东偏北约186公里(102海里)、福建东引岛东偏南约304公里(163海里)处、浙江南麂岛东南约306公里(164海里)处、浙江温州港东南约356公里(192海里)处、福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东偏南约385公里(208海里)处、日本冲绳那霸机场西偏南约417公里(230海里)处、宫古岛西180公里处。钓鱼台呈番薯形,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约4.3平方千米。地势北部较平坦,南部陡峭,中央山脉横贯东西;最高山峰高华峰(日本称奈良原岳)海拔362米,位于中部;其他尚有高程320米的神农峰(日本称屏风岳)、258米、242米的山峰若干,及4条主要溪流(龙头溪,位于本岛东北部;双溪,位于本岛北部;西溪,位于本岛西部;小西溪,位于本岛西北部),主要港湾有西部的顺风港和南部的汇鱼湾。此外,钓鱼台列屿实为台湾北部观音山与大屯山的地质延伸[127]。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部分地理实体名称一览
中国名称[128][129](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2012年发布的官方命名)
日本名称[130](日本地理学家在1900年代的命名)
位置
高华峰
奈良原岳
钓鱼岛中部偏西
神农峰
屏風岳
钓鱼岛中部偏东
东钓角
東岬
钓鱼岛东端
西钓角
西岬
钓鱼岛西端
北钓角
北岬
钓鱼岛北端
南钓角
閃緑角
钓鱼岛南端
东龙尾
和蘭曲
钓鱼岛南
西龙尾
安藤岬
钓鱼岛南
龙头溪
道安渓
钓鱼岛东北
双溪
大溪
钓鱼岛北
西溪
尾瀧渓
钓鱼岛西
小西溪
小渓
钓鱼岛西北
顺风港
钓鱼岛西
汇鱼湾
钓鱼岛南
钓南锚地
和平泊
钓鱼岛南,西龙尾西
钓鱼水道
佐藤水道
钓鱼岛与北小岛之间
黄毛峰
千歳山
黄尾屿中部
信天山
黄尾屿东北部
永康山
黄尾屿东南部
西崎
黄尾屿西端
馬追原
黄尾屿西部
赤川原
黄尾屿东部
ナベクボ
黄尾屿东部
東崎
黄尾屿东端
溝川原
黄尾屿东北部
赤坎岭
赤尾屿中部
系缆石
赤尾屿北部
狮峰
北小岛南
鹰峰
北小岛中偏北
孔明石
三尊岩
北小岛西北
莲花石
三層岩
北小岛北
拳头岭
南小岛西北
伊澤泊
南小岛西端
拇指峰
新田立岩
南小岛东南
橄榄门
イソナノ瀬戸
北小岛和南小岛之间
元宝门
元宝岛和小元宝岛之间
地质地势
编辑
钓鱼台列屿与长崎县的五岛列岛同处于东海大陆棚边缘,构成台湾-宍道褶曲带[131][132],其中黄尾屿和同在此褶曲带上的台湾的彭佳屿均属第四纪的小规模玄武岩质火山岛[133][134]。钓鱼台列屿所在的大陆棚边缘海床地区水深介乎140-160米[135],冲绳海槽(又称“黑水沟”)位于钓鱼台列屿以南约10海浬,该处海床地形突变至水深1000米以上。
根据宜兰县政府网站所述,“台湾渔民在近百年经常在钓鱼台列屿水域作业,遇到强风时则驶往钓鱼台及南小岛之间宽约1.5公里的海峡作避风港,而东海一带整年受东北及西南季风影响,黑潮从台湾东部向东北流,琉球渔民在过去数十年间鲜有到此作业。”[136]
水文气候
编辑
属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全年平均温度21℃,与台湾东北部气候相同,夏季炎热高温大约平均27℃,冬季最低温11.9℃。湿度偏高平均为84%,由于受到季风气候影响,年降雨量高达2800mm以上,年平均降雨天数为190.4日,而且长年风大浪高。
人类居住或登陆使用
编辑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指有文献记载表明,清代至十九世纪初已有台湾渔民利用该群岛列屿避风,并在主岛钓鱼岛建有中国式神庙,亦曾有中药师登岛采药。[137]
1845年,英国海军上岛调查,记录主岛钓鱼岛有淡水溪流,但土地贫瘠不足以维持六、七个人的生存,无人类定居或到访的痕迹,发现一些中国人或日本人的帆船残骸(“There were no traces of inhabitants or visitors. Traces of the wreck of Chinese or Japanese junks were noticed.”)[24]。
1889年起,石垣岛“八重山岛共同水产会社”开始前往钓鱼台及黄尾屿捕鱼,其中一次捕鱼由78名丝满渔民进行,捕获物包括夜光蝾螺和宽永通宝[28]。
1896年8月,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开始租借并在钓鱼台和黄尾屿种植农作物、使用珊瑚礁建造码头、设备、工厂、宿舍等建筑物,从事各种海产和雀鸟(如信天翁[138])的加工并制造各种鱼类罐头[139][140]。1897-1900年间,古贺辰四郎共派遣136人到岛上开发,同时引入养牛、养蚕业,并开采矿藏(珊瑚、海鸟粪)[140][141]。随著事业扩大,在1900年黄尾屿和南小岛已经建设了小屋和码头[28],高峰时的1909年甚至有99戸,共248个日本人在岛上居住[140],通称“古贺村”[23]。直至1940年渔业加工厂因燃料实施配给制而停止运作[23],岛上居住者全数离开[142]。
1945年7月间,从日本石垣岛往台湾本岛撤退的日本平民因船只被美军轰炸而曾在钓鱼岛短期避难,期间在岛上只能吃草和雀肉维生,多人饿死[143],是为尖阁诸岛战时遇难事件。据《冲绳县史》所考,180名乘船者当中有75人死亡[144],石垣市在1969年为此事在钓鱼台上建立慰灵碑纪念死者[23]。
1955年反共救国军的一个连自大陈岛撤退后,曾短暂停留在钓鱼台。
1967年4月,巴拿马籍万吨级货轮“银峰号”在南小岛附近搁浅,台湾的兴南工程公司为拆除沉船,派工人上南小岛,在岛上建有房舍并设置起重机等机具。据一名日本入国管理局课长比嘉健次的文章中记述,1968年的工程活动曾向琉球政府取得入境许可后才进行[145][146]。
1968年3月,台湾籍“海生二号”货轮在黄尾屿附近触礁,1970年台湾龙门工程实业公司为打捞拆除沉船,在7月9至11日于黄尾屿上建造临时码头、台车轨道等建筑[137],但也有指1970年的工程人员曾被琉球政府以“非法入域”为由劝告离开[146] 。同年7月,为回应美国民政官斯坦利(Stanley Sherman Carpenter)在1968年的要求[104],琉球政府在钓鱼台列屿架设警告牌[105]。
现在各岛均为无人岛[25]。
生态物种
编辑
目前钓鱼岛至少有34种陆地鸟类以及7种爬行动物,已知并没有两栖类。动物方面则以鸟类和鱼类为主,是著名的海鸟群集繁殖地和渔场,除20多种的野鸟以外,多为候鸟。海鸟主要的种类有乌领燕鸥、玄燕领、大水雉鸟、长尾水雉。黄尾屿过去为短尾信天翁、黑脚信天翁的主产地,当中北小岛附近海域有大量短尾信天翁[147][148][149]。1970年代,南小岛和北小岛两个岛屿上有常居的短尾信天翁和黑脚信天翁[150][151][150][152][153]。由于日本在早期开始进行开发的时候,岛上海鸟粪过多,因此也有日本开发者收集海鸟粪做为肥料之用。其他动物有蝙蝠,爬虫类有石龙子、守宫以及若干蛇类,列岛上的其中六种爬行动物物种的两爬类-动物相区系较倾向于台湾本岛和中国大陆。昆虫则有100多种,渔业类资源丰富。岛上并有多个特有种,如目前己濒临绝种钓鱼台鼹、诸喜田泽蟹(拉丁语:Geothelphusa shokitai)以及钓鱼岛特有的5种蜗牛,其中Nesiohelix solida以及Zaptyx takarai已被认为濒危[154]。植物方面,据1950至60年代所进行的调查显示,钓鱼岛主岛上主要分6种植物群落,而主岛和南小岛合计有89科235种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然而岛屿缺乏农业价值[155]。
而在钓鱼台列屿所在水域,亦是珍稀的龙宫翁戎螺(Entemnotrochus rumphii,俗称“龙宫贝”[156])的生长水域[157][158]。
1978年,有日本右翼团体为了宣示主权,登上钓鱼台建造灯塔以及从与那国岛运送雌雄山羊各一只到主岛钓鱼台上[23],到1991年山羊数目已增加达300只以上,山羊大量采食包括八丈芒在内的24种植物,淡水亦遭羊粪污染[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