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族群
平埔原住民(Pepo-knabe, Pepo-frau)的素描,由愛沙尼亞人 Paul Ibis 繪於 1877 年。
雖然自有人類以來,不同的人群之間就對彼此的關係有某種程度的「分類系統」。但是,人類開始以「族」或「民族」來區分人群則是晚近之事,特別是在100多年前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開始興盛的時候。臺灣的所謂「族群分類」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臺灣日治時期由日本帝國統治臺灣,基於統治的目的,對臺灣的人群與土地進行全盤的調查與瞭解,同時也展開了臺灣族群的分類工作(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 b);例如將來自中國閩南地區的客家人歸入閩籍,先人居粵東者一律列粵籍等。[來源請求]
起初,日本學者認為居住在平原地區的平埔族群原住民大多已經漢化,只是以「平埔族群」或「平埔番」一詞概括之,而將人群分類的重點放在「高山族」上。後來,日本學者對文化漸行消失的平埔族群原住民有了較多的認識之後,才瞭解到所通稱的「平埔族群」,實際上包含多個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民族。然而,在過去90多年來,學者對平埔族群的分類相當不一致,有的分為7族14支、也有分為8族、9族、10族、12族等(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 b)。
根據今日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關於「平埔族」、「高山族」的分界,並不是天然的民族界線,而是在十七世紀以後的歷史過程中,因各族生活領域和漢化程度不同而產生的斷裂線。換句話說,所謂「平埔族群」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可能大於某「平埔族」與某「高山族」之間的差異——某些「平埔族群」和某些「高山族群」有可能本來是同一個族群。舉例而言,從語言及文化來看,最接近阿美族的台灣原住民族為西拉雅、大滿及馬卡道等平埔族群;又語言與賽夏族最接近的原住民族為龜崙族。
族源
編輯
臺灣原住民與廣泛分佈的南島語族在血緣和語言等方面均關係密切
據現代研究資料分析,平埔族群的文化來源均來自屬臺灣南島語系。該語系民族的分佈地點於整個太平洋與印度洋一帶,最遠甚至可溯及距離臺灣數千公里遠之復活島及馬達加斯加。根據地點分佈,臺灣平埔族群是南島語系最北的分佈族群。俱信平埔族群早於新石器時代即發源或登陸臺灣,是屬於海洋民族之一。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介紹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即表明「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臺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13]
日治時期的分類
編輯
有關平埔族群的分類,在臺灣日治時期之前均缺乏有系統的分類。在荷蘭統治時期僅記錄了先住民的社名,並依其分佈的地區,劃分成幾個區域群。清朝黃叔璥在《番俗六考》中,也是依照地理分佈而將原住民分為13個部落群。
直到日治時代,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的《臺灣蕃人事情》(1900)一書中才對平埔族群加以有系統的分類,其後伊能嘉矩又著《臺灣蕃政志》(1904),將平埔族群的分類加以修正,而分平埔族群為: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宰族、巴布拉族、巴布薩族、阿立昆族(Arikun)、羅亞族(Lloa)、西拉雅族及馬卡道族等10族。
以伊能嘉矩的這個分類系統當作主要的參考架構,移川子之藏、小川尚義、馬淵東一等人也都提出過對平埔族群不同的分類方式(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 b)。其中主要的爭議有幾個:
阿立昆(Arikun)及羅亞(Lloa)這2族到底應不應該被歸為同一族:部分學者傾向將這2族歸為一族,稱之為洪雅。然根據學者翁佳音及鍾幼蘭的考證,認為Hoanya可能是福佬話Hoan-a(番仔)的誤判。族人也根據自我認同的不同,認為應各自獨立。
凱達格蘭(Ketagalan)是否是同質性的一個族群,還是應該再繼續做細分。語言學家土田滋與李壬癸認為以語言資料而言,所謂的凱達格蘭族至少包含三種不同的語言:巴賽、雷朗及龜崙語。
西拉雅族(Siraiya)、大武壠族(Taivoan)及馬卡道族(Makattao)應該是不同族或者是同一族。目前多數學者依照考古人類學、語言學及服飾等發現,加上族人的自我認同,均認為應屬於三支不同的原住民族。[14][15][16][17][18][19]
移川子之藏在伊能嘉矩的架構下新加入的邵族(Thao),應該是平埔族群還是高山族。
戰後的分類
編輯
大武壠族獨特的語言與祭典、服飾等文化,近年來學者傾向視其為獨立的原住民族。 近年來,學者對於平埔族群的分類,又有新的看法。日本語言學者土田滋在1985年的分類中(見Tsuchida 1985),將平埔族群分為12族:噶瑪蘭(Kavalan)、巴賽(Basay)、凱達格蘭(Ketagalan)、龜崙(Kulon)、道卡斯(Taokas)、巴宰(Pazih)、巴布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馬卡道族(Makattao)以及大武壠族(Taivoan)。
學者李亦園則將平埔族群分成10族,分別是噶瑪蘭(Kanalan)、達加蘭(Kentagalan)、盧朗(Luilang)、道卡斯(Taokas)、巴布拉(Papora)、貓霧栜(Babiza)、和安雅(Hoanya)、巴則海(Pazeh)、水沙連(即邵族)、西拉雅(Siraya)[20]:14。
臺灣語言學者李壬癸則有不同的看法,在1996年〈臺灣平埔族群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分類〉一文中,提出了7族14支的看法:邵族、噶瑪蘭(Kavalan)、凱達格蘭(Ketagalan)[註 5]、巴布蘭(Baburan)[註 6]、巴宰(Pazih)、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後又基於語料上的新發現,於 2006 年及 2010 年發表的論文上,將大武壠族及馬卡道族自西拉雅族中獨立出來[14][15]。
歷年平埔族群分類[21][22][23][24]
年代
研究者
族名
1904
伊能嘉矩
Kavarawan
-
Ketagalan
Taokas
Vupuran
Poavosa
Arikun
Lloa
Pazzehe
-
Makattao
Sirajya
1930
移川子之藏
Kavarawan
-
Ketagalan
Taokas
Vupuran
Babuza
Hoanya
Pazeh
Sao
Tao
Sirajya
1935
小川尚義
Kavarawan
-
Ketagalan
TaokasVupuran
Babuza
Hoanya
Pazzehe
Sao
Sirajya
1944
小川尚義
Kavarawan
-
Luilang
Ketagalan
Taokas
Papora
Babuza
Hoanya
Pazeh
Sao
Sirajya
1951
張耀錡
卡瓦蘭
(Kavalan)
-
凱達格蘭
(Ketagalan)
道卡斯
(Taokas)
拍瀑拉
(Papora)
巴布薩
(Babuza)
洪雅
(Hoanya)
拍宰海
(Pazeh)
-
西拉雅
(Siraya)
四社熟番
(Taivoan)
1955
李亦園
噶瑪蘭
(Kavalan)
-
雷朗
(Luilang)
凱達格蘭
(Ketagalan)
道卡斯
(Taokas)
巴布拉
(Papora)
貓霧拺
(Babuza)
和安雅
(Hoanya)
巴則海
(Pazeh)
水沙連
西拉雅(Siraya)
1970
台灣省通志
卡瓦蘭
(Kavalan)
-
凱達格蘭
(Ketagalan)
道卡斯
(Taokas)
拍瀑拉
(Papora)
巴布薩
(Babuza/Poavasa)
洪雅(Hoanya)
巴則海
(Pazeh/Pazex)
-
西拉雅(Siraya)
Arikun
Lloa
馬卡道
西拉雅
四社熟番
1985-1991
土田滋
Kavalan
-
Ketagalan
Basay
Kulon
Taokas
Papora
Babuza
Hoanya
Pazzahe
-
Makatao
Siraya
Taivoan
1991
李壬癸
噶瑪蘭
(Kavalan)
-
凱達格蘭(Ketagalan)
巴布薩(Babuza)
洪雅
(Hoanya)
巴則海
(Pazeh)
邵
(Thao)
西拉雅(Siraya)
雷朗(Luilang)
哆囉美遠
(Trobian)
巴賽(Basay)
道卡斯(Taokas)
巴布拉
(Papora)
貓霧拺(Babuza)
費佛朗
(Favorlang)
Makatao
Siraya
Taivoan
1996
李壬癸
噶瑪蘭
(Kavalan)
猴猴
(Qauqaut)
凱達格蘭(Ketagalan)
龜崙
(Kulon)
巴布蘭(Baburan)
洪雅
(Hoanya)
巴則海
(Pazeh)
邵
(Thao)
西拉雅(Siraya)
雷朗(Luilang)
哆囉美遠
(Trobian)
馬賽(Basay)道卡斯(Taokas)
巴布拉
(Papora)
貓霧拺(Babuza)
費佛朗
(Favorlang)
馬卡道(Makatao)
西拉雅(Siraya)
四社熟番(Taivoan)
2006-2010
李壬癸
噶瑪蘭
(Kavalan)
-
巴賽(凱達格蘭)
(Basay (Ketagalan))
龜崙
(Kulon)
道卡斯
(Taokas)
巴布拉
(Papora)
貓霧拺(Babuza)
洪雅
(Hoanya)
巴宰
(Pazih)
邵
(Thao)
馬卡道(Makatao)
西拉雅(Siraya)
大武壠(Taivoan)
主要族群
編輯
平埔母親和小孩,原作由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森 1871 年攝於木柵(現高雄內門),該區多數族人現以西拉雅族為族群認同。
北台灣南島語族
編輯
泰雅語群
泰雅族眉社
西北語群
賽夏族(早期分類)
龜崙族
巴宰族群
巴宰族(族語復振中)[25][26]
噶哈巫族(族語復振中)[27][28][29]
西部平原語群
邵族(早期分類)
道卡斯族(族語復振中)[30]
巴布拉族
巴布薩族串珠頭冠和木槲草織花短衣
巴布薩族
費佛朗族
洪雅族群
阿立昆族
羅亞族
南臺灣南島語族
編輯
排灣語群
排灣族斯卡羅群
布農語群
布農族埔社
東臺灣南島語族
編輯
北部語群
噶瑪蘭族(族語存在)
猴猴族
凱達格蘭族
雷朗族
巴賽族(族語復振中)[31]
哆囉美遠族
里腦族
西南部語群
西拉雅族(族語復振中)
馬卡道族
塔加里揚人
放索人
瑯嶠人
小琉球人
大武壠族(族語復振中)[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