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本届世界杯> 蒋中正之死

蒋中正之死

此条目序言章节没有充分总结全文内容要点。请考虑扩充序言,清晰概述条目所有重点。请在条目的讨论页讨论此问题。 1975年4月5日午夜23时50...

此条目序言章节没有充分总结全文内容要点。请考虑扩充序言,清晰概述条目所有重点。请在条目的讨论页讨论此问题。

1975年4月5日午夜23时50分,时任中华民国总统兼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中正在台湾台北市士林区士林官邸“因心脏病突发、急救无效[1]”而病逝,享寿88岁(87周岁)。

蒋中正的逝世与丧礼蒋中正于桃园市大溪区的陵寝日期1975年4月5日地点 中华民国台北市士林区士林官邸参与者中华民国副总统严家淦、行政院院长蒋经国、中华民国政府文武官员、中国国民党党员及中华民国国内外人民

背景[编辑]

1969年9月16日,一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开会后下阳明山急驰,蒋车队紧急刹车,导致蒋伉俪遭遇车祸均受伤;隔月健检时发现蒋胸腔遭撞击致心脏瓣膜受伤,健康状况从此欠佳。

1972年3月,蒋因前列腺肥大做手术[2]:465。据报章刊载:宋美龄曾提出要蒋到美国做手术,宋认为美国医生医术高明[2]:465。蒋也认为美国医生医术比台湾医生高明,但认为美国有人要把他赶下台、必要时可能暗杀他,因此不愿去美国求医[2]:465。蒋经国从来服从蒋,也不同意宋之建议,认为宁可延聘美国名医,也不能前往美国[2]:465-466。最后,蒋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做手术,后转为前列腺宿疾[2]:466。从此,蒋健康一蹶不振[2]:466。

1972年7月,蒋感染感冒[2]:466。7月22日午后,引发肺炎,嗣经诊治,“日就痊可”[3]:128。8月6日,蒋移入荣民总医院疗养[4]:131。9月15日,午间又告感不适,嗣经诊治,“即迅速恢复正常”[3]:128。

在宋美龄坚持下,蒋身体日适,1973年12月22日,自台北荣民总医院返士林官邸休养[3]:130。此后,蒋宣布避不见客,实际是退休[2]:466。尽管蒋仍是总统,但工作基本由严家淦与蒋经国处理[2]:466。遇到重大问题,严家淦与蒋经国总是至蒋病榻前请示、汇报[2]:466。

蒋病入膏肓,声音越来越弱[2]:467。1974年8月,政府宣称:因蒋健康状况不佳,减少政治活动[2]:467。10月31日蒋寿辰时,政府制作“蒋总统万岁”徽章供民众佩戴[2]:467。12月1日,蒋流行性感冒致肺炎复发;12月27日晨,慢性摄护腺炎又发,同时发生膀胱内出血,身体体力已益感不支[5]:774。因蒋长期服用抗生素以致细菌抗药性增加,治疗颇费周章[2]:467。

1975年1月初,蒋病情仍无好转,高烧不退[2]:467。蒋经国每天至少3次前往探病,蒋抓住蒋经国手良久,语言甚低[2]:467。蒋经国见蒋病状无起色,深感不安,夜不能眠[2]:467。1月9日,蒋肺部炎症终无法根治,致时有轻度之寒热症状[5]:775。夜间,蒋睡眠中缺氧,经急救转安。肺炎复发,经加诊治,原已有进展[6]:145。蒋于病中手书“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

1975年3月26日晚,蒋病情恶化,经3个多小时急救才见好转[2]:467。蒋醒来后,令蒋经国召五院院长来士林官邸听蒋口授遗嘱[2]:467。蒋授完遗嘱后,病情忽好忽坏[2]:467。

逝世[编辑]

1975年4月5日清明节,清晨蒋经国往卧室请安,蒋已起坐[6]:144。于午后感腹部不适,情绪极度不安,小便量减少[5]:755。晚上8时原已就寝,不意忽发生突发性心脏病,虽经急救,终于回天乏术,于晚上11时50分与世长辞[6]:144[7][8]。最后不幸在台北市市郊士林官邸逝世,享寿88岁[5]:772[9]。宋美龄及蒋经国和蒋孝武、蒋孝勇等家属随侍在侧[5]:773。当晚,蒋经国同宋美龄商量治丧事宜。医生急救无效后,发表公告:“总统 蒋公春间肺炎复发,经加诊治,原已有进展,于今日上下午尚一再垂询蒋院长今日工作情形,不幸于今日下午十时二十分发生突发性心脏病,经急救至午夜十一时五十分无效,遂告崩殂。医师王师揆、熊丸、陈耀翰。”[6]:145

蒋经国当晚日记载:“忆晨父亲请安之时,父亲已起身坐于轮椅。见儿至,父亲面带笑容,儿心甚安。因儿已久未见父亲笑容矣。父亲并问及清明节以及张伯苓先生百岁寿诞之事。当儿辞退时,父嘱曰:‘你应好好多休息。’儿聆此言心中忽然有说不出的感触。谁知这就是对儿之最后叮咛。余竟日有不安之感,傍晚再探父病情形,似无变化,惟觉得烦躁。6时许,稍事休息。8时半三探父病,时已开始恶化,在睡眠中心跳微弱,开始停止呼吸,经数小时之急救无甚效果。”[10]

4月6日2时30分,移灵石牌荣民总医院,并设灵堂[6]:145。

消息发布[编辑]

行政院新闻局发布新闻公报后,中广随即恢复播音于凌晨3时播出新闻快报率先报导蒋中正逝世。三家无线电视台部分,华视于早上6时晨间新闻中,由主播栾锦华率先报导相关讯息,中午开播的台视及中视则是在午间新闻头条报导。

追思[编辑]

1975年4月6日上午7时,中国国民党召开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议,研商国是及筹组治丧事宜,会议之初,全体起立为蒋默哀三分钟,听取中国国民党副秘书长秦孝仪报告蒋逝世经过、中国国民党秘书长张宝树宣读遗嘱[6]:145-146。蒋经国以从政党员身份向中常会提出辞呈:“经国不孝,侍奉无状,遂致 总裁心疾猝发,遽尔崩殂,五内摧裂,已不复能治理政事,伏恳中央委员会矜念此孤臣孽子之微衷,准予解除行政院院长一切职务,是所至祷。”[6]:146经临时常会讨论一致决议后,蒋经国发表谈话:“经国请辞行政院院长职务,顷经中央常务委员会责以‘效死勿去’之义,敢不衔哀受命,墨绖从事,期勿负于全党同志与全国军民之督望。”[6]:146-147上午11时,副总统严家淦依法继任总统,在总统府宣誓就职,并发布命令:“国家不幸,故总统 蒋公忧勤遽逝,全国哀伤,举世震悼。兹特派倪文亚、田炯锦、杨亮功、余俊贤、张群、何应钦、陈立夫、王云五、于斌、徐庆钟、郑彦棻、黄少谷、谷正纲、薛岳、张宝树、陈启天、孙亚夫、林金生、沈昌焕、高魁元、赖名汤等大员敬谨治丧,此令”[6]:147-148。

旋又发布(六四)台统(一)义字第一四九八号令〈志哀办法〉,规定:

一、全国军、公、教人员应缀配丧章一个月。

二、全国各部队、机关、学校、军舰及驻外使馆等应自即日起下半旗志哀三十日。

三、各要塞、部队及军舰均应自升旗时起至降旗时止,每隔半小时鸣放礼炮。

四、全国各娱乐场所应停止娱乐一个月[6]:148。

4月6日起,报纸自动停止套红及彩印一个月;广播电视取消一切娱乐节目;各电视台并改以黑白播出哀乐、新闻及蒋行谊影集[6]:149。而教唱蒋公纪念歌也成为全民运动[11]:261。4月7日上午11时30分,蒋经国侍宋美龄往荣民总医院瞻仰蒋遗容,宋美龄率家人行礼拜奠时,阖家痛哭失声,侍卫人员亦泪如雨下[6]:150。4月8日上午,蒋经国到灵堂跪哭哀思。蒋孝章自美国返台湾奔丧,与蒋经国抱头痛哭[12]:3。

宋美龄给蒋中正先生的花圈写着:“介兄夫君千古 妻 美龄敬挽”。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敬之意(避称名讳,而呼其字)。反过来说孙中山(Sun Yat-sen)和蒋中正(Chiang Kai-shek)的英文称呼,都是翻译其字号而非其名。原因也很简单,当初国民党文宣部为了表示对革命领袖的尊敬,所以是避称名讳而呼其字。74岁的前东北军司令张学良也拖着年迈身躯,到摆放蒋中正遗体的水晶棺前道别,并送了一副16字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移灵[编辑]

1975年4月9日,蒋经国亲自为其父穿衣服,按照乡例,给其父穿上七条裤子、七件内衣[2]:481,并著长袍马褂、佩勋章[13]:3。11时,全家大小跪祭,于政府治丧大员公祭后,即移灵至国父纪念馆,路经天母、士林、圆山、中山北路、仁爱路,沿途民众排列百万人,处处路祭,人人哀号,哭泣跪拜[13]:3。中午安置遗椁于国父纪念馆大会堂[13]:3。灵车于下午1时10分护送至国父纪念馆,蒋生前之侍从人员恭舁灵柩进入灵堂;宋美龄、蒋经国、蒋纬国、蒋家亲属、严家淦暨中央大员恭护灵柩至灵堂,约10万民众集于纪念馆四周[14]:26。灵堂四周并竖88根白色腊爉,灵堂中央供奉蒋巨幅遗像与遗嘱;灵衬奉安灵堂后,随即启盖,蒋经国扶侍宋美龄登上礼台行三鞠躬礼,随后严家淦率领全体官员致祭,并依序瞻仰遗容[14]:29。

当天仪式全程依序由中视(台北荣民总医院启程)、 华视(往国父纪念馆沿途)、 台视(国父纪念馆安灵礼)直播。

瞻仰遗容[编辑]

4月10日上午7时起,民众开始进入纪念馆瞻仰遗容,第一天即有28万人之众[13]:4。全国同胞及海外回国侨胞每日至灵前致敬者数十万人[3]:134。国父纪念馆蒋灵堂于4月10日上午7时至4月14日午夜11时50分止,供民众前往瞻仰遗容,据统计在此期间前往瞻仰之中外人士,多达250万人;治丧委员会原定瞻仰时间为每日上午7时起至下午9时止,由于瞻仰人群越来越多,次日改为上午6时起至晚上12时止,4月12日起复改为24小时,每天排队进入灵堂之行列长达数公里,蒋经国暨家属晨昏前往灵堂致哀[15]:31。

奉厝慈湖[编辑]

蒋奉厝大典于4月16日举行,中外人士2,800余人参加,上午8时正,宋美龄由蒋经国和蒋纬国扶侍,自灵堂东侧步上礼台,蒋大殓奉厝大典即隆重开始;由严家淦主祭,全体治丧委员陪祭、于献花、行礼后,由家属于痛哭中将棺盖妥,盖棺后,中华民国国旗和中国国民党党旗庄严覆于灵柩上[16]:75。4月16日上午,蒋经国陪侍宋美龄至国父纪念馆,8时5分,蒋遗体举行大殓,蒋家人环侍而哭,由蒋经国盖棺[13]:8。蒋大殓时,佩挂采玉大勋章、青天白日勋章及国光勋章[17]:4。8时30分开始追思礼拜,周联华牧师以“另一位见证人”为题证道,称颂蒋是位信心的英雄,也是位见证人;因有坚强的信心,转移了历史,创造了时代[16]:75。举行追思礼拜,各国吊唁特使均参加[13]:8,纷纷派代表团前来致祭[3]:134。9时30分,在二十一响丧炮声中启灵,中央大员及外国特使团团员等2,000余人执绋终点,宋美龄率家属答谢;文武官员分别登车护送灵车,至慈湖行馆安厝,沿途恭行路祭之民众密密延绵[16]:75。中午12时50分,蒋灵榇暂厝桃园县大溪慈湖宾馆正厅,俟大陆光复后再行奉安[3]:134。

其子蒋经国灵榇暂厝桃园县大溪头寮宾馆,“以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18]:62。

当日仪式全程依序由台视(国父纪念馆大殓及追思礼拜、启程)、中视(往慈湖沿途)、华视(慈湖奉安)直播。[19]:280

身后[编辑]

1976年,国府除了保持蒋出生日10月31日为“蒋公诞辰纪念日”外,另立4月5日为“蒋公逝世纪念日”,亦放假一日。1990年代末,台湾实施周休二日后,蒋公诞辰纪念日改为“只纪念不放假”的法定节日。2007年8月,当时执政之陈水扁政府以“去威权”为由正式废除该等纪念日[20]。2005年,国防部规划将蒋家父子遗体一同迁葬至国军示范公墓特勋区[21],但顾虑各界意见而尚未执行。

各方反应[编辑]

美国[编辑]

1975年4月15日,美国副总统洛克斐勒,以特使身份,率特使团一行廿余人,搭机抵达台北,参加蒋中正丧礼

1975年4月11日,驻台美军第327航空师官兵及职员在蒋中正灵前行礼致哀

1975年4月16日,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官兵代表及家属八十多人,前往慈湖瞻谒致敬

1975年4月12日,美国白宫发表参加蒋丧礼代表团声明:“福特总统今天指派副总统洛克斐勒率领九人美国代表团……预定4月13日出发,丧礼是1975年4月16日。”[22]:10第37任美国总统理查·尼克森于1975年4月6日发表声明称:“蒋总统为美国战时一位伟大的盟友及一位英勇的领袖。我们于一九五三年初次会晤之后,这些年来,我即认识并敬仰蒋总统为一位政治家及友人。我发现他是一位睿智、有大勇的人,他坚定的献身于他所坚信的原则。……”[22]:10前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谈话于1975年4月6日称:“蒋总统的去世,使我们在自由世界的人,失去了一位具有超然勇气的领袖。他是一位始终忠于朋友和原则的伟人。……”[22]:11他于同年4月16日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大教堂蒋追思礼拜中悼辞〈蒋总统——自由的卫士〉称:“……蒋总统八岁丧父,由他母亲独负教养之责。他常常回忆慈母的训诫:‘我所为你祈祷的,只要你能忠爱国家,并保存祖先的好名誉。’他养成一种牢不可破的道德观念,责任感和以坚忍精神应付艰难的能力,应该归功于他的母亲。……在开罗会议完毕后,我听到罗斯福总统颂扬蒋委员长是一位大勇和具有远见的人,而对现在与未来的种种问题,了解非常深刻。……蒋总统了解,人类的自由乃是建立现代国家的基石,正如他了解在较大的国际关系领域中,有了自由就无战争的危险,而且有更大的和平可能。他曾写道:‘如果在我死的时候我仍然是一位独裁者,我当然会与所有的独裁者一样,被人们所遗忘。在另一方面,如果我能为一个民主政府奠定真正的稳定基础,我将永远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谁能不相信他已在台湾奠定了为后世子孙所凭借的自由基石?”[22]:33-37第38任美国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发表声明称:“……蒋总统是一位坚决正直、大勇、和深具政治信念的人。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盟国领袖的辞世最迟者,各种职业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会记得他的崇高和对他信仰的主义之献身。……”[22]:14月15日,美国副总统洛克斐勒率团抵台时发表书面声明:“……美国人民将长远铭记蒋总统的果断、大勇和爱国情操,以及他在二次大战期间,身为同盟战友对盟国目标的贡献。”[22]:2-3

日本[编辑]

由于当时中华民国和日本已断交,因此1975年4月6日日本前首相岸信介表示:“我们失去了一位伟人……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们所受到的待遇,我们不可能忘记蒋先生为日本所出的力。虽然日本军方在中国造成了一场风暴,但是他把日本人遣送回国,不把任何人当作战犯。他反对苏俄分裂日本,并运用他的力量,保存了我们的天皇制度。他协助日本战后的混乱,并协助日本奠下复兴的基础。”[22]:7内阁官房长官井出一太郎代表日本政府发表一个“非官方”谈话称赞蒋[23]:487:“在激动历史的转变中的日本国民之间所熟知而且亲密的人士,他是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人物……确信必将留住人们的记忆里……蒋总统是再造日本的大恩人,蒋介石以德报怨的对日政策,加速了日本战后重建与复兴。蒋总统的逝世对日本国民有如晴天霹雳,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莫不悲痛万分”[2]:487。同日,前首相佐藤荣作谈话称:“日本将永远难忘蒋总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给予日本的大恩大德。最令日本人难忘的一件事就是,蒋总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日本以德报怨的恩惠。”[22]:7接着,日本首相三木武夫也以自由民主党总裁名义发唁电给蒋经国。4月7日,自民党干事会决定派遣前日本首相佐藤荣作为“自民党总裁代理”名义前往台湾吊丧。消息发表后,立刻引起中国大陆方面强烈谴责。中国大陆对日本政府两面讨好作风反应极大,认为“在此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在交涉缔约的阶段,日本政府此举,实是给日后的中日友好关系予以恶劣的影响”。三木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后,“为了不加深对中国方面的刺激”,改变主张,认为最好以私人名义前往吊唁。结果,在自民党会议上,佐藤荣作以自民党“友人代表”出席蒋丧礼。其余出席者尚有其兄岸信介、众议员石原慎太郎等人。日本全国各报都以第一版头条新闻刊登蒋去世消息及其遗像。《朝日新闻》社论说:“蒋介石氏是近代中国所产生的英雄,蒋氏的光荣在领导对日抗战胜利时达到了顶峰,并且由于蒋氏的以德报怨的布告,使得日本的二百万军队能够生还故国,是日本国民所无法忘怀的事……”,蒋经国上台以后将可能是一种“现实、合理路线性浓厚的融和政策”。《产经新闻》说在“蒋经国时代”来了以后,台湾和日本的关系不可能有所变化。《产经新闻》和《读卖新闻》也都强调蒋的“以德报怨”和“革命的精神”。《日本经济新闻》说:“蒋氏之死是反攻象征的消失和国共对立抗争解决的好机会”[24]。

大韩民国[编辑]

4月6日,大韩民国总统朴正熙发表特别声明:“蒋总统不但对导致二次大战盟国胜利有伟大的贡献,而且对韩国的独立运动,也曾予积极的支持。蒋总统对二次大战后为奠定世界和平和秩序的基础,贡献尤多。他的这些无法数计勋业,将永为韩国人民所难忘……”[22]:1并发表悼辞称:“……本人和韩国同胞暨全世界所有崇仰其勋业的人们,敬向蒋总统历尽艰困,而仍固守信仰,坚毅不拔的精神致最崇高的敬礼。……”[22]:29[25],并派出总理金锺泌来台吊唁。韩国媒体亦大篇幅报导[26][27][28]。4月8日,英文《韩国时报》社论称:“……这位已故中国政治家,在我国悲剧殖民时代中对我们爱国志士不断予以援助,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促使韩国人民恢复国家的独立。……自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蒋总统创造新的社会风气。因此,目前自由中国人民享受繁荣的经济,其经济体系比迁台时扩大为十倍,国民所得在七百美元以上……自由中国人民预期在今后五年内,将使他们的国家在经济上趋于先进国家之林。蒋总统在韩国历史黑暗期间,援助韩国独立斗士,并予以庇护,此一历史事实,韩国全体人民将没齿难忘。我们爱国志士在蒋公鼓励和保护下,能在国外对国内的殖民统治者斗争。由于一九四三年开罗宣言的明白规定,蒋委员长促使世界各国承认独立韩国的历史正当主张。在他领导之下,中华民国与新建立的大韩民国维持友好关系,尤其在国际政治方面更如此。……”[22]:125同日,韩国英文《前锋报》社论称:“……由于蒋总统的革命背景和历史远见,对过去殖民的韩国表示特别同情,并对韩国人民为国家独立奋斗予以友爱的协助。蒋公逝世,我们感到更为悲痛,因为他和中国在遭逢灾难的时期,尤对流亡的韩国临时政府如此关切。蒋公要在开罗宣言中规定韩国获得解放成为独立国家,因此该宣言允许韩国在‘适当时机’内予以独立。”[22]:1264月11日,韩国总理金钟泌谈话称:“蒋总统对韩国独立建国的支持与贡献,载于韩国史册,韩国国民将永志不忘他的恩德。……”[22]:4

中国大陆[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华社以“蒋介石死了”为题报道蒋中正去世,以极小的篇幅刊登在《人民日报》4月7日第四版下角:

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讯 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四月五日在台北病死。

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四月六日报道,蒋介石死后,蒋帮由伪“副总统”严家淦接任伪“总统”,以继续维持其对台湾人民的反动统治。

蒋介石自从一九二七年背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以来,一直作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坚持反共反人民,独裁卖国。他双手沾满了中国革命人民的鲜血。但是他的血腥统治始终未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蒋介石逃到台湾后,在美帝国主义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继续坚持与人民为敌。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遭到台湾人民的强烈反对,内部矛盾重重。蒋介石死后,有着爱国光荣传统的台湾省人民,必将进一步为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而展开斗争。怀有爱国心的蒋帮军政人员也将更加认清形势,积极为实现解放台湾、统一祖国作出贡献。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29]

1975年4月5日蒋逝世,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只是平静地表示知道了,以后几个月里,他同到华之外国客人谈话时,几乎每次都要提到“蒋委员长”,并表示对最终解决台湾问题之关心[30]:412。

遗嘱[编辑]

主条目:总统蒋公遗嘱

蒋在1975年3月29日透过秦孝仪纪录留下遗嘱。去世时由妻子宋美龄及五院院长签字见证。

轶事[编辑]

现存于网络上、由行政院新闻局所制作的纪录片“蒋公国丧实录”,一开始片段中由华视新闻记者栾锦华播报的新闻片段为彩色,正因为作出电视台以黑白播放的决定,是在4月6日上午七时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常务会议所作出,而该节新闻正是4月6日上午六时、即作出决议前已经播放,故此并非黑白片段,而播报的栾锦华有肩缠黑纱以作哀悼。[来源请求]

4月15日下午,时任华视新闻部采访组组长兼主播梁兴国与制作人林丽玲前往慈湖场勘,为隔天奉厝大典直播做准备(华视负责慈湖奉安仪式直播,梁兴国担任主播);过程中,梁兴国一时兴起跳入慈湖水中游泳,半小时后被宪兵发现喝令上岸,华视高层得知后随撤其采访组组长及主播职。刚由台视新闻被高薪挖角到华视的梁兴国,因此退出主播台。[来源请求]

参考文献[编辑]

^ 《中华日报》1975年4月6日头版标题要闻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李松林. 《蔣介石的台灣時代》. 台北: 风云时代出版. 1993. ISBN 9576454166.

^ 3.0 3.1 3.2 3.3 3.4 3.5 陈布雷 等 编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8-06-01.

^ 总统蒋公哀思录编纂小组 (编). 〈總統蔣公治療休養及逝世經過報告〉. 《總統蔣公哀思錄》第一編. 台北. 1975-10-31.

^ 5.0 5.1 5.2 5.3 5.4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75年1月-6月),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2年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治丧报告〉,《总统 蒋公哀思录》第一编,台北:总统 蒋公哀思录编纂小组,1975年10月31日

^ 巨星殞落薄世同悲 蔣總統昨逝世 昨晚十時二十分 心臟病突發作 急救至午夜十一時五十分與世長辭. 《工商日报》第一页. 1975-04-06.

^ (繁体中文)國民政府凌晨宣佈 蔣總統昨逝世 享壽八十九歲 長年健康欠佳心臟病突發不治 二次大戰最後一位領袖歸道山. 《华侨日报》第一张第一页. 1975-04-06.

^ 蔣介石死矣 蔣幫新聞局今晨宣布. 《大公报》第一版. 1975-04-06.

^ 李松林. 病魔纏身. 《晚年蔣介石》. 新浪网 (九州出版社). 2006-07-24 [2006-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 薛化元:《战后台湾历史阅览》,台北:五南图书出版,2010年,ISBN 9789571159102

^ 蒋经国撰:《守父灵一月记》,1975年4月8日,台北:三民书局,1976年1月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蒋经国. 《守父靈一月記》. 台北: 三民书局. 1975-04-09. |year=与|date=不匹配 (帮助)

^ 14.0 14.1 〈移靈〉. 《總統 蔣公哀思錄》第一編. 台北: 总统 蒋公哀思录编纂小组. 1975-10-31.

^ 〈瞻仰遗容〉,《总统 蒋公哀思录》第一编,台北:总统 蒋公哀思录编纂小组,1975年10月31日

^ 16.0 16.1 16.2 〈奉厝慈湖〉. 《總統 蔣公哀思錄》第一編. 台北: 总统 蒋公哀思录编纂小组. 1975-10-31.

^ 〈哀思〉. 《總統 蔣公哀思錄》第一編. 台北: 总统 蒋公哀思录编纂小组. 1975-10-31.

^ 《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9辑

^ {{cite book |chapter=〈1975年〉 |title=《萤光幕前-盛竹如回忆录》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 新新闻文化

^ PCHOME政治新聞;行政院核定刪除蔣兩紀念日. [2014-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 最後一次謁陵 慈湖人潮再現. [2014-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6).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总统蒋公哀思录编纂小组 (编). 《總統蔣公哀思錄》第二編. 台北: 总统蒋公哀思录编纂小组. 1975-10-31.

^ 李松林. 《蔣介石的台灣時代》. 台北: 风云时代出版社. 1993.

^ 淡蓝的天空. 讓人意想不到:蔣介石逝世時日本人的反應. 《新浪新闻》.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中文(繁体)).

^ 1975年4月7日《东亚日报》

^ 1975年4月7日《东亚日报》

^ 1975年4月7日京鄉新聞. [2014-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6).

^ 대한뉴스 제 1027호-장개석 총통 장례식 [大韩新闻 第1027号 蒋介石 总统 葬礼式]. KTV 대한늬우스. YouTube. 2016-12-08 [1975-04-17] [2021-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韩语).

^ 《人民日报》,北京:人民日报社,1975年4月7日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逄先知、金冲及主编 (编). 《毛澤東傳(第六卷)》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中和出版. 2011. ISBN 978-988-15116-8-3.

参见[编辑]

死亡主题

人物主题

中华民国主题

台湾主题

蒋中正、蒋介石日记、蒋介石纪念

蒋经国、蒋经国日记、蒋经国纪念

对蒋介石的评价、对蒋经国的评价

去蒋化

孙中山之死

毛泽东之死

蒋经国之死

北伐

中国国民党

中正纪念堂

慈湖陵寝

中正路

蒋公行馆

中华民国宪法

中国历史、中华民国历史

蒋公纪念歌

蒋总统秘录

蒋中正内阁、蒋经国内阁

查论编蒋介石蒋介石家族

蒋宗霸(远祖)

蒋浚明(远祖)

蒋斯千(祖父)

蒋肇聪(父亲)

王采玉(母亲)

蒋介卿(兄长)

蒋瑞青(胞弟)

毛福梅(元配)

姚冶诚(侧室)

陈洁如(再娶)

宋美龄(三娶)

蒋经国(长子)

蒋纬国(次子,养子)

蒋方良(长媳)

原籍许昌说

生平事迹

《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

《总统 蒋公大事长编初稿》

《陈洁如回忆录》

《蒋总统秘录》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

考察苏联

访问印度

国宝南迁

中华民国国库黄金运送台湾行动

抢救学人

耕者有其田

毋忘在莒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逝世

遗嘱

荣誉

纪念

评价

著作

《总统 蒋公思想言论总集》

《中国之命运》

《苏俄在中国》

《蒋介石日记》

思想理念

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

四维八德

大中至正

毋忘在莒

安内攘外

汉贼不两立

以德报怨

国家、主义及政党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宪法》

三民主义(蒋介石主义)

反共主义

蓝衣社

中华民族复兴社

力行社

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国民革命军

中华民国国军

中国同盟会

国民党

中华革命党

中国国民党

反共抗俄

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

军事活动

辛亥革命

二次革命

护法运动

国民革命军东征

中山舰事件

国民革命军北伐

第一次国共内战

蒋桂战争

中东路事件

中原大战

一·二八事变

哈密暴动

苏联入侵新疆

康藏边界纠纷

中国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皖南事变

第二次国共内战

伊宁事变

白团

古宁头战役

关闭政策

泰缅孤军

反攻大陆

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

陶普斯号事件

一江山岛战役

大陈岛撤退

海南岛战役

登步岛战役

东引海战

乌坵海战

舟山战役

南日岛战役

大担岛战役

湄州岛战斗

东山岛战役

台山列岛海战

闽江口海战

金门炮战

国光计划

王师计划

蒋军

特级上将

政治活动

政治暗杀

陶成章

国民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

南京事件

宁汉分裂

四一二事件

宁汉合流

东北易帜

训政

闽变

新生活运动

西安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

《庐山声明》

开罗会议

《开罗宣言》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外蒙古独立

制宪国民大会

行宪

党国体制

国民大会

动员戡乱

《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台湾省戒严令》

二二八事件

白色恐怖

较场口事件

下关惨案

六一惨案

成都十二桥惨案

台湾选举

《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孙立人兵变案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自由中国》

《台湾自救运动宣言》

《大力水手》事件

泰源事件

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

冷战

国共关系

海峡两岸关系

联合国

选举

1948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

1954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

196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

1966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

1972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

相关人物中国

孙文

陈其美

汪兆铭

胡汉民

廖仲恺

陈炯明

杜月笙

陈果夫

陈立夫

张学良

李宗仁

阎锡山

冯玉祥

孙科

何应钦

张自忠

胡宗南

戴笠

戴季陶

宋霭龄

宋庆龄

孔祥熙

宋子文

白崇禧

张群

陈仪

李友邦

胡适

陈诚

孙立人

吴国桢

雷震

傅正

彭明敏

江炳兴

严家淦

毛泽东

周恩来

杨虎城

苏联

斯大林

鲍罗廷

布柳赫尔

赫鲁晓夫

西方

罗斯福

史迪威

陈纳德

魏德迈

马歇尔

司徒雷登

杜鲁门

麦克阿瑟

艾森豪威尔

杜勒斯

蓝钦

尼克森

丘吉尔

日本

近卫文麿

吉田茂

岸信介

佐藤荣作

其他相关

中华民国总统府

南京

台北

奉化蒋氏故居

中正纪念堂

中正神社

陆军速成学堂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

憩庐

国民政府主席官邸

正气亭

士林官邸

汤山温泉别墅

草山行馆

中正山

蒋公行馆

慈湖

慈湖陵寝

凯歌堂

中正区

台北市

基隆市

中正路

介寿路

中正公园

中正图书馆旧址

国立政治大学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国立中正大学

先总统蒋公诞辰纪念日

先总统蒋公逝世纪念日

《蒋公纪念歌》

领袖颂

蒋公中正崇德协会

蒋公遗德显彰会

中正国际机场

《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

特壹青天白日勋章

中正勋章

《剿匪手本》

《剿匪密令》

《大拳在握》

蒋公感恩堂

蒋公报恩观

去蒋化

查论编中华民国—美国关系历史1949年前

上海公共租界

鼓浪屿公共租界

门户开放政策

华盛顿会议

九国公约

退还庚子赔款

太平洋战争

同盟国

中缅印战区

美国援华

援蒋路线

飞虎队

联合国家宣言

中美新约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中美空军混合团

开罗会议

废止排华法案

雅尔塔会议

台北大空袭

联合国宪章

四巨头

波茨坦公告

日本投降

降伏文书

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

旧金山和约

台湾地位未定论

马歇尔使华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沈崇案

1948年援华法案

联合国安理会第60号决议

1949年后

中美关系白皮书

弃台论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

联合国安理会第87号决议

第88号决议

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1955年台湾决议案

金刚计划

大陈岛撤退

刘自然事件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166号决议

刺杀蒋经国事件

基辛格秘访中华人民共和国

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

尼克松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

蒋中正逝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三个联合公报

中华民国与美国断交

台湾关系法

六项保证

陈文成事件

江南案

美国无线电公司污染案

李登辉访问康奈尔大学

台湾海峡导弹危机

过境外交

主要非北约盟友

进口美国肉类问题

2021年反莱猪公投

刘姗姗事件

阐明台湾关系法及海军舰艇移转法案

美国战机降落台南事件

蔡英文时期与美国关系

蔡英文与特朗普通话

对台军售与美军动态

台湾旅行法

台湾盟邦保障法

台湾保证法

确保美国全球领导力与参与法案

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

蔡英文会见麦卡锡

台湾国际团结法案

中华民国与关岛关系

交流组织机构

美国唐人街

上海美国法院

天津英租界美国兵营旧址

天津德租界美国兵营旧址

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

美国驻华领事馆旧址

美国驻台北领事馆/大使官邸旧址

双橡园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军事调处执行部

西方公司

黑蝙蝠中队

黑猫中队

美军顾问团

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

驻台美军

美国空军第327航空师

美军招待所

美军广播台湾分台

阳明山美军宿舍群

天母白屋

台湾信义宗

台湾圣公会

亚洲航空

台湾可口可乐

阿里山计划

世界自由民主联盟

敦睦远航训练支队

反共爱国联盟

台湾美国事务委员会

驻美国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办事处

经济组

科技组

教育组

台湾书院

华侨文教服务中心

美国在台协会

台北办事处

高雄分处

商务组

美国各州政府驻台办事处协会

民主进步党驻美国代表处

台湾人公共事务会

台美文教基金会

百人会

国立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

国会台湾连线

参议院台湾连线

民主太平洋联盟

中华民国国防部区域安全国防论坛

台湾民政府

美属台湾群岛方案

全球合作暨训练架构

鸿海威斯康辛州工厂

印太民主治理咨商

经济繁荣伙伴对话

科技贸易暨投资合作架构

民主峰会

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

芯片四方联盟

对外贸易发展协会台湾贸易中心/办事处

慈济基金会

国际佛光会

西来寺

武器

在台布署核武器

1979年后的美国对台军售

列表

陈水扁政府对美三项军购案

陆军

M1903春田步枪

恩菲尔德M1917步枪

勃朗宁自动步枪

勃朗宁M1917重机枪

M1919中型机枪

M2重机枪

M45防空机枪塔

M85重机枪

57式机枪

汤普森冲锋枪

联合防御M42冲锋枪

MAC-11冲锋枪

温彻斯特M1200泵动式霰弹枪

M249班用自动武器

M1卡宾枪

M14自动步枪

M1911手枪

Mk 2手榴弹

M2迫击炮

M1 90毫米炮

M101榴弹炮

M115

M116

M1式240毫米榴弹炮

M79榴弹发射器

M203

Mk 19自动榴弹发射器

Mk 44巨蝮二式链炮

M3反坦克炮

M59加农炮

M18无后座力炮

51式106毫米无后座力炮

M55自走炮

M108

57战防炮

巴祖卡火箭筒

M72轻型反装甲武器

M2火焰喷射器

M3/M5斯图亚特坦克

M4谢尔曼

M7牧师

M10坦克歼击车

M18地狱猫

M24霞飞

M36 90mm火炮载具

M41华克猛犬

M42清道夫

M48巴顿

M8装甲车

V-100装甲车

CM-11勇虎式坦克

M3侦察车

威利吉普车

M35卡车

重型增程机动战术卡车

UH-1休伊

贝尔206直升机

M1钢盔

地面部队单兵护甲系统

海军

高雄号两栖指挥舰

中海级坦克登陆舰

旭海号船坞登陆舰

班森级驱逐舰

太字号驱逐舰

基隆级驱逐舰

山字级巡防舰

海豹号潜艇

海狮号潜艇

大同级远洋拖船

大湖级救难舰

龙江级巡逻艇

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Mk 13型导弹发射器

Mk 41垂直发射系统

Mk 45舰炮

37系统

武进一型作战系统

三型

精装系统

MD 500防卫者式直升机

空军

霍克II战斗机

A-12伯劳鸟攻击机

A-16

P-26玩具枪战斗机

P-36鹰

P-38闪电

P-40战鹰

P-43枪骑兵

P-47雷霆

P-51野马

CW-21恶魔战斗机

F-86佩刀战斗机

BF2C苍鹰

B-10轰炸机

B-17空中堡垒

B-24解放者

B-25米切尔

B-57堪培拉

哈德逊式轰炸机

O2U海盗式侦察机

P-2海王星巡逻机

P-3猎户座

C-46突击队员运输机

C-47空中火车

美龄号

C-118举重霸王

C-119飞行车厢

C-123供应者

PBY卡特琳娜水上飞机

T-6德州佬式教练机

T-38鹰爪式

波音737-800总统专机

AIM-7麻雀导弹

AIM-9响尾蛇

MK20石眼式集束炸弹

AN/ALE-47反制洒布器

M61火神式机炮

AN/FPS-117雷达

儒格Mini-14半自动步枪

特种部队与其他

史密斯威森M39手枪

雷明登870泵动式霰弹枪

莫斯伯格500泵动式霰弹枪

AR-10自动步枪

儒格M77步枪

肩射多用途攻击武器

M24狙击手武器系统

巴雷特M82狙击步枪

M4卡宾枪

Mk 14增强型战斗步枪

SWA5冲锋枪

柯尔特9毫米冲锋枪

全像武器照准器

MultiCam

LVTP-5装甲车

运输

台铁CK80型蒸汽机车

台铁LCK20型蒸汽机车

台铁CT240型蒸汽机车

台铁LDK50型蒸汽机车

台铁DT560型蒸汽机车

台铁R20型柴电机车

100型

150型

180型、190型

台铁S200型柴电机车

300型

400型

台铁E200-E400型电力机车

台糖顺风牌内燃机车

溪州牌

金马牌

台北捷运301型电联车

学校

华美学校

美童公学

台北美国学校

桃园美国学校

台中美国学校

高雄美国学校

马礼逊美国学校

台北基督学院

西来大学

艺文

起锚歌

一桶蚵仔

被出卖的台湾

电影

圣保罗炮艇

故宫博物院赴美国展览

We're Your Family Radio

北美世界日报

美洲台湾时报

台湾电影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台湾播出之美剧列表

上市

联华电子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

康健人寿

中华电信

友达光电

其他

和合本圣经

左宗棠鸡

罗斯福路

麦克阿瑟公路

友好城市

熊猫快餐

大华超级市场

福尔摩沙卫星一号

二号

三号

五号

七号

格陵兰望远镜

免签证计划

威廉·琼斯杯国际篮球邀请赛

人物民国

驻美国使节/代表/副代表/处长/外交官

周启濂

朱兆莘

祝惺元

史悠明

应尚德

朱佛定

杨永清

徐良

邝光林

陈之迈

孙碧奇

崔存璘

王恭守

王蓬

邓传楷

陈岱础

朱抚松

高铮

吴祖禹

洪读

郑安国

胡为真

林永乐

张小月

黄义交

张俊福

谢武樵

汪忠一

石瑞琦

张维达

丘高伟

沈正宗

锺文正

周学佑

刘仕杰

张国葆

黎倩仪

陈克明

周唯中

林鼎翔

廖文哲

刘翼平

贺忠义

蓝夏礼

张秀祯

谢妙宏

徐咏梅

梁光中

刘永健

吴尚年

俞大㵢

李雅萍

刘立欣

张嘉政

陈咏韶

陈龙锦

林映佐

邱陈煜

柯良叡

连建辰

张亚光

谭国定

廖鸿达

陈珮莹

翁瑛敏

萧光伟

梁毅鹏

许书智

驻美武官

郑为元

衣复恩

邹坚

吴圣荪

董绍基

柴涵

唐飞

袁健生

冯世宽

彭胜竹

陈永康

柏鸿辉

丁忠武

留美国军

王赓

俞大维

张惠长

孙立人

齐学启

杜建时

高魁元

王之

赖名汤

胡炘

蒋纬国

汪敬煦

孔令晟

郝柏村

葛敦华

刘和谦

郭宗清

董孝谊

庄铭耀

顾崇廉

伍世文

高仲源

丁之发

李杰

周正之

陈镇湘

高华柱

王立申

杨国强

高广圻

李翔宙

董翔龙

陆小荣

邱国正

李喜明

蒲泽春

柯文安

沈一鸣

周美伍

刘得金

李国荣

李廷盛

张冠群

蒋中正(获颁勋章、学位与登上时代封面)

旅美运动员

孙中山家族

陈淑英

孙娫

孙婉

孙治干

孙治平

孙治强

孙穗英

孙穗华

孙穗芳

孙穗芬

宋嘉澍家族

宋霭龄

宋子文

宋美龄

宋子良

宋子安

孔祥熙家族

孔令仪

孔令侃

孔令杰

移民美国的中华民国人

归化美国公民的中华民国人

台湾裔美国人

列表1

列表2

王东原

谢明山

赵锡成

冯锺睿

成中英

萧逸

钱致榕

詹裕农

秦祥林

郭坤仁

梅长锜

沃正刚

陈河源(英语:Roger H. Chen)

孟怀萦

张士柏

陈桂雅

王宪苓

徐安庐

谭崇仁

阮大正

李蒙

朱中宜

在美台湾人

吴国桢

刘锴

包新第

谢然之

王鼎钧

虞华年

於梨华

杨祥发

张圣容

尹宝莲

李安

费翔

张宇廷

林惠嘉

何文寿

蔡文祥

其他

杨念祖

张忠谋

刘宽平

陈唐山

杜英宗

陈碧玉

苏怀仁

张明正

美国

驻中华民国使节/代表/外交官

丁家立

费慰梅

葛超智

恒安石

来天惠

费浩伟

芮效俭

唐若文

美国总统

罗斯福

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美国国务卿

杜勒斯

艾奇逊

美军

麦克阿瑟

马歇尔

史迪威

陈纳德

蔡斯

魏德迈

艾理生

在华美国人

福开森

斐尧臣

甘博

赛珍珠

威尔逊

费正清

白鲁恂

芮效卫

在台美国人/美裔

谭维义

梅心怡

吴美云

艾琳达

何瑞元

文鲁彬

积丹尼

连惠心

罗百吉

包轩鸣

吴建豪

殷悦

潘玮柏

王大文

戴维斯

刘子千

刘明湘

严爵

梁心颐

克丽丝叮

纪培慧

庄吉生

陈山眉

刘艾立

关诗敏

吴文瑄

鲁斯

孔杰荣

传教士

丁韪良

郭显德

刘海澜

那夏理

明恩溥

费启鸿

美在中

库思非

赛兆祥

狄乐播

富马利

万应远

赫士

李佳白

力为廉

柏乐文

郭斐蔚

卜舫济

步惠廉

蒲鲁士

裨益知

路思义

考门夫人

魏馥兰

吴德施

祝康宁

文怀恩

乐灵生

包志理

包文

胡遵理

史德文

裴敬思

艾原道

孟良佐

贝开文

黄安素

卡特

费吴生

步济时

米尔士

恒慕义

葛维汉

郭时济

马吉

单覃恩

魏特琳

葛兴仁

力宣德

华理柱

福尔德

何义思

麦考伦

钟爱华

特威阑

柏增

福斯特

毕范宇

杨智敬

贝德士

杨光被

夏仁德

孙雅各

孙理莲

史迈士

唐汝琪

包忠杰

光一幸

师达能夫妇

蔡文兴

玛喜乐

白宝珠

麻安德

林邓璐德

彭蒙惠

薄柔缆

罗慧夫

戴绍曾

石天梯

丁松筠

威尔逊

罗培德

戴继宗

叶望辉

赴台运动员/教练(含波多黎各)

美国华人

夏威夷华人

邓荫南

司徒美堂

邝佐治

曾宗鉴

李国钦

张嘉璈

丁懋英

袁同礼

甘介侯

裘开明

张幼仪

李锦沛

王小亭

郑珣

陈荣捷

于占元

柳无忌

施思明

钱存训

李卓敏

李霞卿

李月英

潘文渊

罗荣邦

陈瑞钿

樊畿

伍锦霞

黎锦扬

锺开莱

陈艳侬

田炳耕

朱汝瑾

冯家福

唐德刚

张爱玲

张济民

王渤生

魏乐唐

周文中

金尧如

何丽达

林太乙

王念祖

杜致礼

余英时

李名觉

何藩

杨志成

但茱迪

萨支唐

钱勇杰

高锟

沈元壤

杨雪兰

倪匡

叶炜

唐骝千

李摩西

崔琦

麦嘉

王嘉廉

钱永佑

郑佩佩

翁玉林

董恺悌

余胤良

陈丹青

臧国华

顺子

李玟

朱浩伟

李大明

胡蝶丽


微信手持弹幕在哪 微信手持弹幕玩法教程 手机贷一般审核要多久 手机贷会打联系人电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