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本届世界杯> 谈谈P2P爆雷现象 P2P不断暴雷,愈演愈烈,看起来根本刹不住车。追根溯源来探讨一下P2P暴雷潮的原因。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P2P,它是点对点...

谈谈P2P爆雷现象 P2P不断暴雷,愈演愈烈,看起来根本刹不住车。追根溯源来探讨一下P2P暴雷潮的原因。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P2P,它是点对点...

来源:雪球App,作者: 长投复利,(https://xueqiu.com/1664908789/111234427) P2P不断暴雷,愈演愈烈,看起来根本刹不住车。追根溯源来探讨一下P2P暴...

来源:雪球App,作者: 长投复利,(https://xueqiu.com/1664908789/111234427)

P2P不断暴雷,愈演愈烈,看起来根本刹不住车。追根溯源来探讨一下P2P暴雷潮的原因。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P2P,它是点对点借贷中介,资金和资产端都是个人,做的是个人对个人小额信用借贷。

大多数所谓的P2P已脱离P2P本质,大多数平台变成以P2P模式为幌子的庞氏骗局(自融、虚假借贷、移花接木等)。

P2P在中国的演变导致风险快速暴露

由于监管真空等原因,给P2P带来监管套利空间。很多P2P平台的资产端由P变为B,也就是所谓的P2B和P2C,这些给中小企业贷款的平台风险非常之高。这次暴雷的大多数平台,底层资产都是B和C。严格意义上来讲,B和C是不应该放到网上直接对P融资的。B类资产风险太大,这类资产对经济变化非常敏感。在宏观调控,资金收紧的背景下,去杠杆直接导致这类资产现金流断裂。

监管滞后导致风险累积

P2P野蛮生长过快,监管政策未及时跟上。据统计P2P余额超万亿(这里面大多数是B资产,就是企业借贷。信贷资产估计最多不会超过5000亿。)我国大多数监管都是事后监管,出了事情监管才跟上,不出事情监管不出现。(这里有资源不足等客观原因)P2P个人信贷作为一个小众市场,不适合作为企业融资,线上分析和平台风控能力很难对企业做定价。企业借款风险也无法用分散来降低,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十分敏感,风险不可孤立,企业风险是系统性的。一个行业不景气,全行业90%的企业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刚兑下的社会现象

长久以来,投资人习惯刚性兑付,不刚兑不担保的产品很难卖。投资人习惯“无风险”投资,对风险判断能力不足。在这个大背景下,所有P2P平台或多或少都有隐性担保,例如理财集合计划、“担保”标等等。如果不做,平台吸引不到低风险偏好者(在刚兑的背景下90%上属于低风险偏好者)资产规模很难在短时间内做上去。这种“隐藏”风险的刚性兑付模式,一定会被打破。打破刚兑,对消除系统性风险有很大帮助。投资人在投资之前会用心研究一下所购买的产品,不刚兑会更担心风险,自然会少一点盲目。风险是对投资者最好的教育,过度保护反而是造成更多风险隐患。把风险放在阳光下,让投资者自由选择才是长久之计。

P2P不会挑战银行地位

银行做的P2P做不了,P2P做的银行不愿做。P2P只是对银行不愿做的业务做一个补充而已,最多P2P申请个网络银行牌照(按模式和客群来看,也只能成为一个城商行规模的中小银行)。目前的P2P无条件挑战银行,他们可以互相促进和补充。

P2P还会继续存在

真正的P2P对社会并没有什么坏处,不仅没坏处,在一定方面还有好处。真的的P2P借款成本一定低于同等信用水平下去传统金融机构,例如信用卡借贷18%,同等信用水平一定低于18%。信息技术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让利于借贷两端。

从投资角度看,P2P是一种高风险投资,从高逾期、高坏账这个现象就可以看出来。10%左右的坏账,一般投资者很难承受。第一批中国P2P借出者都是股民,这也体现出这块市场属于高风险偏好的特点。低风险偏好者不适合配置这类资产,他们厌恶高波动,赚的利息不足以弥补坏账带给他们的伤痛。

一切终会过去。长期看风险暴露是件好事,否则受害的人会更多。监管介入,正本清源,最终P2P会回归到属于它的道路上慢慢发展。

雪球 长投复利,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上观点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请各位独立判断@今日话题

$拍拍贷(PPDF)$ $乐信(LX)$ $宜人贷(YRD)$


蝈蝈的谜语 迷妹什么意思: 迷妹的出处